•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圆桌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后市预判两极分化 基金上演多空对决
  • 基金调仓路线:
    规避强周期做足防御性
  •  
    2011年10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焦点
    后市预判两极分化 基金上演多空对决
    基金调仓路线:
    规避强周期做足防御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后市预判两极分化 基金上演多空对决
    2011-10-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漫画 高晓建

      对宏观数据的悲观反应以及大盘的扩容压力最终压垮了市场。上周四,沪指创下近31个月以来的收市新低。

      上证综指紧逼2300点关口!对政策放松预期的重新落空使得市场重拾悲观情绪,然而,部分基金则依然坚信政策拐点渐行渐近。源于对后市预判的两极分化,基金在操作上出现了“多空对决”。

      无论是老基金的仓位控制,还是新基金的建仓策略,都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的分歧或将加大市场的震荡,而市场要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则需要进一步跟踪政策信号。

      ⊙本报记者 吴晓婧

      仓位操作分化显著

      市场胶着于2300点左右,上下两难。值得注意的是,新基金建仓策略的空前分化以及老基金加减仓的左右不一,充分暴露了此间基金对于后市预判的巨大分歧。

      就老基金而言,从基金仓位测算数据来看,上周选择在底部区域开始加仓的基金并不在少数,但持悲观判断的基金则依然延续反弹减仓的弱市操作思路。

      德圣基金仓位测算显示,上周偏股方向基金平均仓位相比之前一周有小幅下降。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80.09%,相比前周下降0.66%;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4.36%,相比前周微升0.09%;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65.86%,相比前周下降1.3%。测算期间沪深300指数大幅下跌5.34%,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上周偏股混合型基金有一定幅度的主动增持,而其他类型偏股方向基金则主动操作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从具体基金来看,上周基金操作分化相当明显,增减仓基金数量相当。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120只基金主动增仓幅度超过2%,其中18只基金主动增仓超过5%。另一方面,123只基金主动减持幅度超过2%,其中24只基金主动减持超过5%。

      由此可见,上周部分基金坚持高仓位策略,在大跌中仓位不减反升;而一些持续看空的基金,在反弹失败后,较低仓位水平下继续主动减仓。

      相较于老基金的仓位调整而言,手握重金的新基金,更是上演了一幕多空对决的“大戏”,悲观的基金掌门人选择了现金为王、零仓位的观望策略,而乐观的基金经理则在市场的下跌过程中一路积极建仓,近乎满仓操作。

      近期有多只交易型基金上市交易,从披露的仓位来看,不少新基金已经满仓。如建信基金旗下深证基本面60ETF上市交易公告书显示,该基金9月8日成立,截至10月17日,仓位已达98.09%,一个月时间(扣除国庆长假)便建仓完毕,可谓相当神速。

      无独有偶,9月2日成立的鹏华民营ETF也采取了闪电建仓的策略,截至9月30日该基金仓位已达98.91%,接近满仓。此外,同样于9月2日成立的华安深证300指数LOF基金,截至10月11日仓位已经达到89.86%。

      与部分新基金“闪电”建仓截然不同的是,部分新基金则相当谨慎。如9月28日成立的银华消费主题分级基金,截至10月14日仓位仍然为零。此外,10月12日成立的富国中证500指数基金,该基金成立于10月12日,截至10月14日,该基金股票投资占基金总资产比例仅为0.87%,几乎是空仓运作,仅按照指数行业进行了“微量”配置。此前,信诚新机遇LOF基金8月1日成立,到9月8日仓位也只有13.13%。不过,但正是因为建仓缓慢,该基金躲过了9月份的大跌。

      后市预判分歧巨大

      空前分化的仓位策略背后,曝光了各基金经理对后市预判的分歧。

      据了解,部分基金认为在市场大幅下跌之后,目前市场已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正是长期战略性的布局良机;但部分基金仍维持谨慎,认为“黑天鹅”事件出现概率较大,不看好本轮反弹的力度及可持续性,甚至选择了减仓。

      对于政策方向的预判,成为目前基金最大的分歧。

      “市场不断下跌,使得投资者只能观察政策调整,并被动等待宏观经济的见底信号的明确。”交银施罗德基金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继续回落,通胀可能快速下行,国内经济政策从持续紧缩将转化为相对平缓,在此格局下,国内股市呈现低位震荡概率较大,A股市场中期底部未来将逐渐形成。

      “目前市场的心态十分微妙,刚公布的三季度数据事实上是略微好于机构的平均预期的,但市场出现了下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博弈。之前市场预期经济走差,政策拐点将近,但数据出来之后并不是很差。”上海一内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尚不具备政策放松的宏观经济条件,预计政策拐点会出现在明年一季度企业盈利出现恶化的时候。

      国投瑞银景气行业基金经理则明确认为,“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宏观流动性显著松动的难度仍大。而市场融资步伐一直未有停止,市场资金面将继续承压。另外,海外危机如果升级可能对市场再次形成冲击,短期内A股还很难扭转弱势寻底的趋势。”虽然短期不乐观,但中期却不悲观。从中长期来看,内部环境仍是影响A股的主导因素,随着经济底和通胀顶的逐步明朗,政策拐点也渐行渐近,市场有望演绎弱势筑底和对物价回落的趋势确认后的震荡回升格局。

      在天治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龚炜看来,目前影响A股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国内,特别是政府换届过程中政策导向更多的会倾向于稳定,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判断管理层很难会立刻放松对地产等行业的监管和限制,再加上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大幅放松流动性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四季度市场的观望情绪可能还是比较浓厚,如果真的出现经济较大的波动,或者政府提前放松政策,可能才是反转的良机。

      “政策观察期仍将继续。”国泰基金认为,就目前的经济数据组合来看,经济和通胀放缓的“征程”可能尚在途中,目前不支持政策全面放松。本轮周期中,中国经济暂时表现出一个典型的软着陆走势,对于决策层来说更有可能被解读成“前期紧缩政策的逐渐奏效”。这意味着整个政策调控周期或观察期可能会较为漫长,针对实体经济中的种种矛盾和局部困难,接下来各种微调及其他非常规性手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政策的全面放松拐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仍会是看得着却摸不着。但从目前海外形势看,此次与08年危机不一样,有了08年的前车之鉴,此次全球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和解决过程注定节奏缓慢拖泥带水。因此综合来看,国内政策在未来3-6个月中继续保持现在的大基调不变。

      不过,也有部分基金寄望于政策的微调。如长城基金则认为,政策松动的路径首先是微调,然后到明显放松。第四季度由于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放缓,政策可能进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结构性微调,并带来市场反弹;第四季度或者明年第一季度国内增长可能出现阶段性加速下滑,由此将给市场带来压力,而基本面的快速下滑,将最终带来政策更加明显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