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A9:资金·期货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政策推动大发展 PE纷纷掘金文化产业
  • 初期10亿
    云锋基金与阿里云启动云基金
  • ICAN Capital携传化集团设20亿基金
    掘金矿业及中概股私有化项目
  • 外资肆意“围剿”
    中概股何去何从
  • PE谨慎企业着急
    物联网“叫好不叫座”
  •  
    2011年10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公司·融资
    政策推动大发展 PE纷纷掘金文化产业
    初期10亿
    云锋基金与阿里云启动云基金
    ICAN Capital携传化集团设20亿基金
    掘金矿业及中概股私有化项目
    外资肆意“围剿”
    中概股何去何从
    PE谨慎企业着急
    物联网“叫好不叫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资肆意“围剿”
    中概股何去何从
    2011-10-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徐锐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徐锐 ○编辑 全泽源

      

      今年以来,海外资本对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尤其是借壳上市企业在财务审计、公司治理方面所产生的质疑声愈演愈烈,并逐步演变成对整体中国概念股的信用危机。而在国庆长假期间,媒体曝出“美国司法部宣布介入对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调查”以及“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股中华网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使得原本疲弱的中概股再受市场打击,股价持续下挫,至今未有转暖迹象。

      围绕着中概股的上述境况、遭遇,业内专家也普遍给出了两种论断:一则认为海外资本选择在今年集中大肆“做空”中概股背后似乎有只无形之手在掌控,而这是否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历来是一种“轻审批、重监管”的运作体制,其对在美上市公司的从严监管并非针对中概股,而中概股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乃是多种因素集中发酵的偶然结果。

      “据我们统计发现,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在美上市企业会计问题的调查此前几年一直存在,但涉及中概股只是少数案例,为何今年却将调查范围突然扩大至大多数中国企业,并连续作出严厉的监管措施?”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对此表示,就在SEC发布对中概股集体调查信号的同时,PCAOB(美国上市企业会计监管委员会)也连续针对中概股企业的跨境审计问题向投资者发出公开警告;一些知名评级机构如惠誉、穆迪以及海外券商也不失时机对中概股下调评级并提出预警。同时,在中概股遭遇做空机构的集体猎杀之际,此前一直担任中概股外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审计机构也突然选择与一些公司终止合作,进而将中概股推至更加被动的局面。可见,上述行为的集中凸显并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在费国平看来,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债务负担严重的现状不同,中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在这一大环境下,中概股凭借其高增长预期在此前几年广受海外投资者追捧,个股走势普遍跑赢美国整体市场。而美国方面如今在“内外交困”之际集中选择对中概股大肆唱空,这是否存在转移视线的嫌疑?

      对此,研究美国资本市场多年的美国企业成长协会中国总部主席、侨丹投资公司总裁叶有明则有不同看法。他表示,根据统计结果,美国监管部门对在美上市企业的从严监管并非针对中国公司,只是中概股前一阶段不断遭做空机构质疑的现象引发了SEC等部门对中概股的重点关注。叶有明认为,海外资本今年对中概股的做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是类似浑水的做空机构对个别小型中概股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开发表报告产生质疑,而标的公司对此的沉默、不反击等举动传递进市场,投资者遂开始大举抛售至股价大跌,见此场景,从中获利的做空机构便加大力度寻找下一个中概股做空标的,由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加大了市场对中概股的质疑。而近期海外资本再度大规模做空中概股,应是源于VIE模式将被取缔的传闻,但我国监管部门目前已对此进行了辟谣。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此番中国概念股遭集中“围剿”,一些公司缺乏海外资本运作经验也是导致其愈演愈烈的因素之一。面对大规模做空的局面,资质“清白”的中概股完全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不过,分析人士一致认为,中美双方监管机构未来就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问题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达成共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另据费国平介绍,今年以来被做空、退市的中国概念企业,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今后有意选择境外上市的企业借鉴,而一些萌生退意、有意从美国市场撤离的公司今后该如何发展运作?中国概念股又有哪些投资并购机会?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将于11月15日举行论坛,邀请部分中国概念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就上述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