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宏观调控大基调不宜轻易改弦更张
  • 三部门联合发文刺激消费
  • 社会保险基金
    市场化投资办法正在研究制定
  • 两公司创业板IPO申请获准
  • 物流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 温家宝: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上接封一)
  • 金融企业涉农贷款等
    税前扣除政策继续执行
  • 食品价格连续回落
    CPI涨幅下降趋势明朗
  • 前9月新增就业994万人 全年目标提前完成
  •  
    2011年10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宏观调控大基调不宜轻易改弦更张
    三部门联合发文刺激消费
    社会保险基金
    市场化投资办法正在研究制定
    两公司创业板IPO申请获准
    物流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温家宝: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上接封一)
    金融企业涉农贷款等
    税前扣除政策继续执行
    食品价格连续回落
    CPI涨幅下降趋势明朗
    前9月新增就业994万人 全年目标提前完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调控大基调不宜轻易改弦更张
    2011-10-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邓聿文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邓聿文

      作者系

      《学习时报》副编审

      汇丰于10月24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10月初值数据显示,10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51.1,高于上月终值49.9,为四个月来首次站上荣枯分水岭线50上方。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先行指标,这一数据说明,四季度经济增速或许会好于三季度。

      刚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为9.4%,其中第三季度回落至9.1%,尽管仍维持在9%以上,但回落速度超出了业界预期。其他经济指标在进入三季度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微妙变化,如物价虽仍居高不下,但正缓慢回落;全国房价虽还在上涨,但从70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来看,已逼近停涨;股市则是一跌再跌,虽有反弹,但仍处低位;外汇占款还在不断上升,等等。这些变化促使市场各方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预判产生了一些分歧,其中有观点认为,紧缩政策应该松一松了,尤其是针对温州等地出现的民间借贷风潮、中小企业融资难及企业主的跑路现象等,要求货币政策应当适时调整的呼声再起。

      宏观调控有所谓“相机抉择”一说,即要求政策制定者根据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及政策效果来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并在几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来看,尚未到需要进行相机抉择乃至改变宏观调控基调的时候。这是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一般是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尽管当前经济增速下降可能引发就业困难,但本轮宏观调控的两个最主要目标——稳定物价和房价的任务尚未实现,至多只能说成效才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如果因某些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那么前期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可能化为乌有,进而引起被压抑的物价和房价的报复性反弹。更严峻的是,这将可能有损于国家承诺致力于积极控制物价和房价的公信力。

      上述分析有助于理解温总理日前在考察广西南宁时对宏观调控所作的最新表态——在宏观调控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调控物价措施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市场,并巩固楼市调控成果。

      确实,鉴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抑制通胀更是当前紧缩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尽管央行自去年下半年来多次强调要控制引起通胀的货币条件,并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但物价涨幅屡破近年新高,尤其是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迄今涨幅更是高达一半以上,严重影响到了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样,在目前诱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诸种因素中,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占到了相当比重,这也恰恰说明目前的紧缩政策仍有继续维持的必要,而不是要立即放松,否则这些价格还会上升得更快,通胀可能会比现在更严重。

      另就目前房地产市场而言,放松紧缩政策无疑会使前期对楼市的调控“功亏一篑”。有一种看法认为,温州等地之所以会出现企业主跑路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而不是用来发展实业,如果老老实实做实业,一般不会出现借高利贷的情况。因此,如果放松银根去救温州企业,并非明智之举。考虑到多数地方政府对国家楼市调控都藏有一手,如最近佛山的放限令就是一例,试想一旦放松货币政策,那么银行资金很有可能还会被地方政府曲线引入楼市。

      从楼市惨淡的成交量及各种统计数据看,房价的最后下跌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一番“银行可抵御房价下跌40%”的表态,也给了国家继续采取对楼市从紧政策的底气。最近,有国内多家银行已上调了个人房贷的首付利率,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继续加码,对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房价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调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简言之,只要控制物价和房价两大调控目标没有出现明显成效,除非整体经济形势突然急剧恶化,否则就不宜轻易改变当前宏观调控基调。至于中小企业等出现的困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特定的信贷政策等手段予以解决。相反,依笔者之见,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还应当继续维持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