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电子商务业的分水岭
  • 难度再大也要力促经济“稳健增长”
  • “嘘,这可是国家机密噢”!
  • 以产品带动渠道才是信托公司的竞争之道
  • 欧元区这次会“壮士断腕”吗
  • 假如楼价降幅扩至40%……
  •  
    2011年10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电子商务业的分水岭
    难度再大也要力促经济“稳健增长”
    “嘘,这可是国家机密噢”!
    以产品带动渠道才是信托公司的竞争之道
    欧元区这次会“壮士断腕”吗
    假如楼价降幅扩至40%……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假如楼价降幅扩至40%……
    2011-10-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敬伟

      ⊙张敬伟

      

      楼市 “金九银十”黯然失色,变成了“铜九铁十”,坚挺的楼市在持续不断的严厉调控下,从量的紧缩终于到了价跌的阶段。最先松动价格的,乃是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因为中央政府对这些特大城市盯得紧,宏调力度大,严落实。据报,在上海,继龙湖、星河湾之后,越来越多的房企正前仆后继地投身降价大潮。其中,不乏绿地、中海、华润等超大型房企,降价幅度更扩大至20%至40%。另有中型房企与代理机构密谈整体出售项目,价格为目前市场售价的七成左右。如此超预期的快速降价已经引发退房纠纷的普遍出现。

      显然,就连大型房企也扛不住了,足以表明眼下楼市走向已经改变。大家都看到了,这回房价的降幅实实在在,而不再是真假难辨的促销策略。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广州等重点城市降价促销楼盘近期也逐日增多。据中原地产的一项调研结果,在一线城市降价潮的传导下,二线城市的新盘成交价格也随之开始下降,天津、南京和成都的新房降价幅度在10%至15%之间。

      这些年,一二线城市的楼价高企聚集起了中国楼市的大量泡沫水分,所以,这些城市的房价下跌,无疑让人充满欣慰。首先,引领中国楼价走向的一二线城市房价逐渐下行,而且跌幅还不小,多少能够缓释这些年来公众对房价高的焦虑,安居的愿景似乎离现实更近了些。其次,这实打实地提升了宏调政策调控的感召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坦率说,多年以来,面对越调越高的楼价,公众对政府调控房市是否动真格越来越心有疑虑,所谓“宏调”变“空调”的调侃就是这种民意的映射。现在看来,虽然历经曲折,但限购、限贷、限价、税收等一系列房市宏调的举措到底开始产生效果了,权力之手对紊乱房市的纠偏作用是明显的。政府动了真格、政策强有力。其三,房地产商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降力,从一些大型房企“扛不住”要降价的情况看,在公权力和市场民意以及地产资本的博弈中,一旦宏观调控掌控了市场大势,改变了楼市走向,再牛的房地产商也没有孤独求败的本钱。

      但是,不能不说,凡事皆有两面,须辩证审视当前的楼市降价之势。如果一二线城市的降价风劲吹,形成强劲的惯性传导,蔓延至三四线城市,我们还要尽早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负面效果的准备。从十几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近年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危机源于房市泡沫破裂;房市泡沫破裂的信号就是房价由高到低不可控的狂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楼市硬着陆将导致经济硬着陆,而经济硬着陆势必带来市场失控的硬伤。

      观察楼市健康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楼价的高与低,而在于楼价是否适中。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我国这些年来楼价过高的主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土地成本过高,土地成本过高是因为各地政府土地财政的依赖所致。所以,楼价一旦狂降,承受不起的除了地产商,还有各级地方政府,连带的还有国有银行的大量呆账。

      所以,由于中国楼市牵动着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楼价太高或太低都是不正常的,也容易诱发利益关系失衡。事实上,市场经济同样是个复杂的系统,主导这个系统的看似纯粹的市场供需关系,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萦绕其中躲在背后的复杂的利益关系,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确切讲,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形成传导性的降价效应不可怕,怕的是造成人心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影响到市场,进而引发自下而上的社会矛盾。因降价导致的购房者围攻就发出了最紧迫的警讯。

      由此观之,笔者以为,楼市的宏调政策还应更周全一些,除了着力挤压泡沫让楼价回归理性,还应注重发挥降价的调控器作用,尽力避免因为降楼价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