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专版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市场混沌 谁能拯救基金业绩?
  •  
    2011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市场混沌 谁能拯救基金业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混沌 谁能拯救基金业绩?
    2011-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安仲文 ○编辑 张亦文
      基金 史丽 资料图

      ——疲弱市场下基金研究员生存状态调查

      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弱市环境中,苦恼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还有投资背后的整个基金公司研究体系。一些研究员苦恼于行业衰落导致研究报告缺乏关注度,一些研究员纠结于考核压力倍增,一些研究员则煎熬于难以晋升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研究员目前生存压力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做了一番调查。

      ⊙记者 安仲文 ○编辑 张亦文

      压力剧增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周期产业扩张期的结束,其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下降的预期似乎已提前反映到当前市场中,传统周期板块在今年三季度以来的跌幅远远大于成长板块;而另一方面,当前不断进入市场的新股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包括科技、节能环保、医药消费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赚钱效应也使得资金愿意更多关注具有成长概念的中小盘股,市场结构的日益变化对行业研究员的职业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市场没有明显的投资主线,阶段性主题投资机会很少,大小盘风格变化不断,强周期板块有点危险,投资人可以关注新兴产业的相关投资机会。” 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投资经理陈泽浩认为,当前经济放缓预期浓厚,未来A股将呈弱势震荡格局。信达澳银的李坤元亦向记者证实大幅减持曾经持有的强周期板块。她透露,面对近两个月的周期股下跌,其管理的精华灵活配置基金对仓位的配置从半年报中的近80%降至约60%,减持周期板块的同时加大对绩优成长股的增持,并有效保住了投资业绩。

      显而易见的是,行业研究员在强周期板块、传统大盘蓝筹上已经难以提供优质有效的研究报告和个股推荐,而这一领域研究报告的价值体现在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上已日渐式微。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由于基金经理所面临的业绩排名,基金经理也越来越多希望研究员能够提供一些弹性更大的中小成长品种,而基金经理对大盘蓝筹行业品种的兴趣也越来越弱,而对于地产钢铁这类品种,基金经理对此类研究报告更是缺乏兴趣。显而易见的是,在当前基金业白热化竞争、以传统行业为主的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强周期行业研究员的自身价值也在不断的遭到市场挑战,这不仅仅是传统行业研究员变得无所事事,而是实际利益的损失。基金经理也许可以通过精选个股行业获得超额收益,一些成长性行业的研究员也许还能提供相当不错的研究报告和优质个股,但如果研究范围集中于强周期板块,那么传统行业研究员的确会面临着更多的无奈,也不仅仅是年终奖考核上的一些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弱市赚钱效应难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投资压力也转移到研究员身上。由于基金公司“打新”越来越多关注新股的估值、成长性,这要求基金公司对新股有更精确的研究报告,那些拥有较多的研究资源的基金公司依然可以在“打新”活动中获取不错的收益,但在风险越来越大的市场中,新股定价如果偏高就面临套牢风险,偏低则可能无法获取上涨的收益,因此研究员的新股报价成为今年一些基金公司新的考核指标。

      国内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公司正在加强对新股的深度研究报告,一方面除了对新股的估值、成长性作出精准的判断外,对研究员的考核力度也大幅提升。“我们现在会给研究员的定价报告计分。”上述人士称,如果研究员的定价低于合理定价,基金没有打中新股,那么基金经理就可以给研究员的考核计算负分,当研究员定价偏高,而基金又因新股破发被套牢也要给研究员计算负分。

      考核重压之下,踏入基金管理岗位的难度也在增加,而晋升基金经理一直是众多研究员的终极目标。但当前市场结构的微妙变化体现在新股发行、新基金发行领域都越来越多强调成长风格。中国证监会网站九月份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公示表”中,在今年已授权的新基金产品约有半数左右的新基金名称涉及到“战略新兴产业”、“医药”、“消费”、“中小板”、“创业板”等成长概念。

      与此同时,国内越来流行的行业主题基金其实大多数集中于医药、消费、TMT三大领域,如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易方达医疗保健基金的基金经理都出身于医药行业研究员,市场人士也普遍认为随着未来新基金产品的进一步获批发行,大消费、科技成长领域的行业研究员可能会进一步受益,其中显然包括晋升基金经理的机会。

      但传统行业研究员也许需要转换行业研究范围来重新塑造自身价值,虽然基金经理出身于传统周期行业研究员的也比比皆是,诸如浙商聚潮成长基金经理姜培正、招商中小盘精选基金经理周德昕早期研究范围分别是房地产、钢铁,但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需要以自己过往研究报告和荐股能力转换而来,而早期传统周期板块的行情表现的确使这一领域研究员广泛受益,但随着传统周期行业赚钱效应的逐步淡化,传统周期行业研究员已经很难在这一领域上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由研究报告的高附加值而获得优秀考核并晋升基金经理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职业风险

      经济结构的变化带动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市场结构的变化也必将引发A股市场行业市值比例的变化,而行业市值比例的变化则将直接影响着行业研究员的工作,一些大的行业衰退了,一些小的行业则成长为大行业。

      这实际也意味着行业研究员可能不仅仅是专注某一两个行业,而是需要覆盖更多的行业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表示,有些行业增长速度很快,基金经理岗位需求也比较多,如果研究员只看一个行业,对其他行业不了解也难以适合其担当基金经理的职务。“这样就可能让公司失去一个优秀的行业研究员,多了一个平庸的基金经理。”这位人士认为,优秀的研究员不一定非要成为基金经理,不做基金经理也不意味着研究员就不优秀。

      “研究员就是研究员,不一定像基金经理,如果有一些研究员有成为基金经理的潜力,不一定不做基金经理就不优秀。”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坦言,从公司内部发展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吸纳基金经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当前市场风格出现较大差异,一些行业逐渐衰败的市场背景下,保证一些研究员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甚至成为基金经理必备人选的做法就是扩展研究员的行业范畴,以扩大研究员的宏观视野,“其他行业组内研究员如何进行研究工作,如何组建行业模拟组合,非本行业的研究员也应该关注学习,这不会影响研究员对本行业的研究,反而提升了其研究能力。”他这样向记者表示。研究员对多个行业的了解不仅仅有助于研究员开拓投资视野,并为晋升基金经理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研究员跨行业的研究还有助于其在行业低谷时能够轻易度过职业寒冬。

      当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为代表的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背景时,此前一直作为边缘化小行业的TMT行业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由此也开始为基金经理提供丰厚的投资收益。以今年TMT领域的天舟文化、华策影视、中体产业为例,这些个股在第三季度均出现了超过30%以上的涨幅。而当前政府对文化传媒的政策支持,也使得TMT领域的投资机会越来越从另类走向主流。

      虽然当前基金公司对文化传媒等TMT行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在几年前TMT行业品种普遍存在成长性不足、有故事无业绩、估值过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一行业的研究员也因此一直无所作为,而此前辉煌的重工业行业、地产等行业研究员则陷入了行业衰落的困境。因此对于研究员而言,仅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显然是存在职业风险的。

      “市场变化的确会出现很多行业长期缺乏机会的现象。”南方基金研究总监史博向记者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的确需要一些动态调整。所谓的研究员岗位的动态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类似于基金经理对行业配置的轻重。史博向记者指出,在某些行业走下坡路之后,投资机会减少,那么基金公司也不可能在这样的行业浪费太多的研究资源,但也不可能完全忽视掉,会减少对这些行业的人员配置,而把更多的人才资源集中在一些更有投资机会的行业。

      “当前南方基金对TMT领域的研究员配置是最多的。”史博向记者透露,南方研究部还为中小市值股票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员。“按照传统行业划分进行研究,可能会存在盲点,打破行业划分进行交叉研究,能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投资。”他还表示,在特别看好某一领域时,南方基金研究部还会加大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

      业绩问责

      市场人士也同样认为,由于基金操作的各种限制,投资范围的广阔,最优秀的行业研究员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一定能成为最好的研究员。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巨大的波动也在无时无刻的挑战着基金经理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基金经理回炉做单纯的研究员的现象也频频出现。

      9月21日,嘉实基金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嘉实海外中国股票的基金经理进行了变动,原基金经理江隆隆因“内部调动”离任,而新任基金经理将是2011年6月加盟嘉实的钟山。而市场传言原基金经理江隆隆已经回炉担任嘉实基金的研究员工作。而更早之前,长城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李硕就曾在去年回炉转做研究员工作。李硕2001年就加入长城基金,并从研究员的岗位做到基金经理,先后管理了长城久恒、长城久富、长城双动力基金。李硕彼时向《上海证券报》解释,做单纯的研究员工作更为简单,也许更适合自己。

      对此,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有时候面临的工作不仅仅是投资,甚至经常要配合市场营销发行,而且很多时候,基金经理的投资权限也并不充分,即便是挖掘到牛股,基金经理也不可能全仓买进,但研究员就不一样了。“如果适合做研究员,基金经理当然也可以换过去回炉做研究。”与此同时,深圳某超大型基金公司已辞职的原基金经理曾向记者透露,基金经理压力很大,业绩排名之下睡觉都睡不好,研究员就相对简单很多。

      虽然研究员的工作相对简单,但是基金业绩巨亏的现实无疑让基金经理、研究员都面临问责的压力。而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度报,今年基金公司内部研究员们似乎没有给基金经理的投资带来好运气。统计显示,截至10月25日晚间,已有6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930只基金公布了2011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上述930只基金三季度共计亏损了2548.7亿元。从单只基金来看,上述930只基金中,有846只出现了亏损,占比高达91.0%,这846只基金的亏损总额达到了2561.7亿元。而三季度仅有84只基金实现了盈利,利润总额仅为13亿元。其中,单只基金利润过亿元的仅有2只,分别为华夏现金增利和博时现金收益。而从基金公司来看,诺德、民生加银和金元比联等在内的数家基金公司则出现了旗下基金产品全军覆没的情况。

      但事实上,基金公司一直在努力寻找最合适的投研人才,大型基金公司对于行业研究所倾注的精力也堪比一些券商机构。根据南方基金研究总监史博介绍,目前南方基金研究部已有38人,平均每位行业研究员覆盖30家左右上市公司。而对于研究员工作的考核,除了常规的跟踪股票只数的硬性考核外,还对其研究质量有系统的量化分析。史博表示,对研究质量的量化考核分析思路是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说,根据每个研究员实际个股和行业推荐的结果给予不同的评分,而每个行业的评分思路和标准是一致的,这让不同行业研究员之间拥有可比性,营造出公平竞争环境。

      南方基金研究团队核心是充分借鉴卖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寻找公司价值。史博介绍,实现超越卖方研究的附加值,首先要对卖方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这一方面是要对每个卖方研究员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各家特点,比如有的盈利预测比较准,有的对上市公司状态把握比较强,有的对投资时机把握比较好了解每家卖方的强项,知己知彼。另外一方面,南方基金还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寻找投资机会。“我们会分析主流观点以及背后的原因,清楚其中逻辑和结果,再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重点考核

      弱市背景下的研究员考核也越来越多的采取务实的策略。如果钢铁、地产、水泥等强周期行业长期滞涨,甚至跌幅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强周期行业研究员的确要面临更多的煎熬和痛苦,在这一点上,研究员们并不会比基金经理更轻松。平安大华总经理李克难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平安大华对研究员的考核就是直接体现在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上,如果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并没有给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带来实际业绩贡献,那么研究员的年终考核也就很难称得上优秀。

      事实上,上述这种对研究员的考核方式并非只有平安大华一家,同在深圳的南方基金、招商基金也大致类似,均十分强调研究员在实际业绩中的价值体现。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对记者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做最好的基金业绩,而不是建立最好的研究所。”因此,对研究的考核都要从投资业绩出发。“以前好像投资部和研究部是并列的,投资业绩不好的时候,研究部会抱怨说我们推荐了好股票,只是投资部没有听我们的,但现在我们认为,如果研究成果没有被基金经理采纳,也是研究员的责任,研究部的考核应该跟投资部挂钩。”邱国鹭指出,体现在考核上,研究员有一部分的业绩直接由基金经理打分,换句话说,基金经理就是研究员的内部客户。

      南方基金研究总监史博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南方基金对研究员的考核注重强弱行业之间的公平公正。“有些行业可能缺乏机会,好股票比较少,但是南方基金的考核是按照某一行业的股票排序来打分的,假设是钢铁行业,如果研究员把这一行业最好的股票挑选出来也可以得到较高的考核。”史博表示,有些行业没有牛股没关系,公平考核在于研究员能够对行业配置作出准确性的建议,“加仓”、“建仓”、“零配”,等等。

      招商基金研究总监陈玉辉表示,研究员的考核制度与基金经理实盘业绩是高度相关的。研究员推荐基金经理买入或卖出的股票,都会定期计算超额收益率,用这些完全定量的实盘数据来作为研究员的考核指标。其他如行业模拟组合收益率、研究报告质量和数量等也会纳入考核指标内。实盘收益率数据既考虑个股相对行业的超额收益,也会考虑行业配置的超额收益,以在不同市场风格下全面、客观、公正地考察研究员对实盘的贡献。

      亦有一些基金公司在考核研究员时采取模拟操作的方式。如在研究员荐股上,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让每位研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偏好,选出比较个性的模拟组合,由5只股票组成,这个模拟组合不仅要在投资组合会议上接受其他投研人员的质询,而且还要进行系统追踪。公司则根据每天的实时表现,随时调阅出每个研究员和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的绩效比较,使得各投研人员的投资能力一目了然。

      但在实际的考核中,研究员们的考核情况并没有投资主管、投资大腕说得那么轻松,研究员们虽然享受基金公司的高薪待遇,但心理压力并不比基金经历少多少。

      “我们研究员考核模拟盘操作占比一部分,其次要投资总监打分、基金经理打分、研究部的同事也要打分,只是权重有大有小而已,但关系一定要搞好。”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打分的权重虽然从上到小依次不等,但是每一分都非常重要,如果想在基金公司有所作为,在有合格水准的前提下,与同事和基金经理保持良好的沟通、工作关系甚至私人友谊都是必须的。

      与基金经理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确已经成为研究员考核是否能合格的重要因素,即便一些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考核并不通过所谓打分制度来实施,但是“终端价值体现”的操作事实上也凸显了基金经理在研究员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性。

      “研究员即便写出再好的研究报告,如果没有基金经理的实际认同也没有任何价值。”这实际正是买方研究员所面临的尴尬,国内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向《上海证券报》坦言,卖方研究员只要写出研究报告挂出来了就基本体现了价值,而基金公司不能够仅仅依靠研究员一年完成多少篇报告,推荐了多少个牛股就判定他的考核成绩。他认为,研究员必须与基金经理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与基金经理保持良好交流也是研究员的重要职责,研究员如果推荐的牛股并没有出现在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上,基金公司也不能认定研究员考核合格或优秀,“因此研究员的考核指标将体现在基金经理买入荐股标的后有多大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