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人物
  • 6:人物
  • 7:人物
  • 8:人物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市场趋势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数据
  • 17:数据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从特色小吃看基金产品的研发
  •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15版:基金·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5版:基金·研究
    从特色小吃看基金产品的研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特色小吃看基金产品的研发
    2011-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长盛基金 赵宏宇

      题记:作为一名基金行业的从业者,有幸由公司选送到中国台湾地区证券业进行为期一个月交流学习,学习了解台湾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基金产品市场现状。一个月的时间里,与台湾基金业同仁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基金产品的竞争和市场发展历程,展望两岸未来证券业合作和发展,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印象深刻。其间体验了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社会的风貌,品尝了台北的特色小吃,而这些也与行业的交流学习一道成为体验和学习之旅的重要内涵。

      也许我们在学习借鉴基金产品发展和创新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欧美,但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文化同源性,特别是投资者习惯的相似,都决定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在基金产品市场发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有所不同的则是市场监管、开放程度和市场发展空间。本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通过学习研究中国台湾地区的基金产品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中国大陆的基金业产品发展创新也有着不一样的借鉴和启示。⊙长盛基金 赵宏宇

      中国台湾地区基金业产品市场的竞争

      中国台湾地区基金业市场开放比较早,竞争市场化比较高,自1997年台湾地区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设立投信公司,其间经历多年的竞争发展。目前,在台湾地区市场可销售的基金产品种类已经达到2000多只(包括外资机构在台湾发行的离岸基金)。截至2011年4月,台湾地区共有本土的投信(基金)公司39家、境外基金机构73家、投顾公司109家。其中,台湾本土共发行578只基金,规模达18953亿元新台币,境外基金发行1010只,本地投资人持有境外的基金规模达25067亿元新台币。可以说台湾基金市场的投资人在面向全球范围来选择基金产品,欧美经济、亚太市场、新兴市场以及各种经济发展主题、热点,都是基金投资所关注的事项。

      台湾地区投顾公司、投信(基金)公司都经历了优胜劣汰,竞争中关门倒闭或被兼并收购的基金公司也大有所在,特别是本土投信(基金公司)最多时有45家,但目前只有39家在竞争中求发展,也形成了几家比较大的本土基金公司,如元大投信、宝来投信等。

      由于外资基金业(基金和资产管理)的发展渗透,目前市场具有影响和号召力的基金公司已经为外资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台湾本土的机构大多沦为了基金销售机构(投顾业)。因此,台湾地区基金业从事基金销售业务的投顾机构比较多,当然市场竞争和服务也比较有特色。

      细分投资者市场是基础

      说起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特色,每个人无不从台湾的特色小吃说起。台北比较有名的夜市,如士林夜市、宁夏街夜市以及忠孝东路上各具特色小吃店铺,有的都是老字号,这些所谓的“老字号”也不过几十年,但这些小吃店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小吃的特色口味如故,店铺位置和环境如故,不曾做出改变,但却深入台北人生活,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长久不衰,小孩、中年人及老人都各钟情于这些自己喜欢的各类特色小吃。

      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基金能够成为“老字号”,什么样的基金产品能够成为伴随人们成长,为人们创造财富,并可以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基金呢?中国大陆公募开放式基金产品自2001年开始发行至今,市场上发行已达1000只各类基金产品,特别是经历了07年牛市的行情,整个基金市场规模一度膨胀到3万亿以上,但是,能够让我们长期持有的基金有多少呢?独具特色的又多少呢?能够长期保持业绩稳定(口味和风格)又有多少呢?我们下一步基金产品的发展方向又是在哪里呢?作为一名基金产品开发人员,在基金业发展的十二个年头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时,我们也有责任对目前的基金产品发展需要新的定位和思考。

      显然,特色小吃有着长久不衰的偏好群体,同样道理,我们则可以说,针对基金持有人及潜在的持有人的个人口味偏好(这里可以理解为投资风格,风险偏好),针对性地对细分投资者市场开发对应的基金产品,并形成特色,让投资者真正获得特色产品带来的财富创造,尝到甜头,并伴随着经济成长所带来的回报能够为投资人所传承,我想这样的基金产品是着眼于未来的,也必定会成为基金业产品的“老字号”。

      特色小吃要成为“老字号”,首先要有历史,也要有特色,有特色口味,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吸引特色偏好人群,并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正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一样,不仅仅是小吃,而是承载着一种文化。中国台湾地区的小吃业的发展就是特定历史造就的一种文化,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并得以传承。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域特征千差万别,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或者从一个人的饮食喜好上就能判别是什么地方长大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成长的环境及饮食习惯及口味偏好具有继承性。那么为什么台北这样的城市里,你能吃到各地口味的餐馆,这跟台北居民大多来自于中国大陆各个省份有关,特殊历史让他们汇聚在一起,也就有了多样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再次继承、融合、改良和发展,最后形成目前台湾的小吃特色。

      而对于基金产品,特色的基金产品,那一定是要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的风险收益偏好及特定的投资主题。富达著名的基金经理安东尼伯顿说过,他卖出股票的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股票的主题不存在了,同样,基金投资者投资基金也要找寻一个主题,一个长期持有的主题或理由,我们基金业者常说基金投资者应该长期持有基金,但我们能给基民们一个长期持有的理由吗?

      基金产品的特色一定是有着长久不衰的投资主题,永不过时,而不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独具特色基金才能创造和延续历史。

      细分市场开发特色化基金产品

      我问过台湾地区的基金投资者,你们选择基金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根据什么买基金?投资者说,我们是放眼全球买基金,看好新兴市场,那我们就买俄罗斯基金、拉美(巴西)基金及印度基金;如看好资源产业,那就买黄金基金、贵金属基金、油气资源或水资源基金;如看好科技产业那就买美国的科技概念基金;反正可选的范围多,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判断、风险偏好以及主题特色来选择,并不是过去业绩表现好的就买,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研究判断,未来的投资主题是什么,进而做出选择投资。

      而中国大陆基金市场发展的初期,都是跑马圈地式发展,基金产品无不充斥着“大盘”、“精选”、“优选”、“价值”、“成长”等风格主题口号,似乎每一支基金都是牛基,都在精选股票,为投资人赚钱,但有多少只基金能够坚持自己的所宣称的投资风格呢?早在2005年我在研究基金投资风格时,检验了当时94只股票基金的风格特征,采用基于实际组合的风格分析方法,显示出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性严重,但过了这么多年基金投资风格多样化了吗?也许现在不是风格多样化的问题,而是风格偏离基金所宣称的风格主题特征的问题,大盘不再是大盘,价值不再是价值,主题不再是实际的主题了。那么,基金投资者是选择基金经理,还是选择其管理的基金,就有些困扰,即便是基民们有着自己投资逻辑和经济价值判断,但仍然无法选择到代表他偏好的风格基金产品。因此,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所管理基金保持一致风格特征,并形成自己独有的投资风格,以便基金投资者能够根据自己对经济及市场的判断来选择基金经理所管理(代表)的经济主题基金产品。

      海外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不是在配置基金,而是配置基金经理,这是因为一名出色的基金经理在市场的洗礼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及风险收益特征。但是即便是一家基金公司,一只基金产品有了明星基金经理,但一旦明星基金经理跳槽或离职了,那么这只基金的基民们是继续持有呢,还是用脚投票一走了之呢?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海外公募基金资产管理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认识到紧紧把握投资主题,发展特色的基金产品或行业基金产品,把投资决策和选择权交给投资者自己,也同样赢得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各类指数基金在海外市场大行其道的原因。

      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改变我们的思维及策略,针对客户投资需求,针对客户投资偏好,针对经济发展的脉搏做出改变和调整。我们在发展基金产品时,要以特色主体为主要深化发展的脉络,通过细分客户市场,来针对性地推广我们基金产品。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基金公司从业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产品的发展脉络,试图在主题特色基金领域抢占市场了。基金产品市场从去年到今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热潮,各类指数基金、主题基金纷纷出现,全市场的,上证的,深证的,资源类,消费类,医药类等等基金也不断推向市场,这次基金产品的新运动不同于上次,而是细化了市场、细分了客户,这个转变应该是新层次的。

      09年长盛基金在市场推出了同庆分级基金实际上就是一个特色细分客户的基金产品,同时把握了风险高低偏好的不同客户需求,也创造了当时的一个记录,这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结果。基金公司的产品发展,未来要建立一个系列的、主题的、特色的基金产品线,这是基金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我们九、十月份发行的泛资源主题基金,涵盖了资源、消费和医药行业,似乎还是宽泛了一点,下一步准备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主题以及细分行业基金产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划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为支柱产业,这个思路也切合中国经济的发展主题方向。

      但是我们还要进行更具特色的基金产品研发,特色也意味着更加深化了客户细分市场,也就深耕渠道,进而吸引投资者。基金公司未来的产品发展战略,就是为投资人建立一家超市或者说像7-11这样的超市,投资人进店购买物品。目前零售行业也划分大卖场(商超)、高端商场、品牌专卖店以及类似7-11这样的便利超市,满足不同客户全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

      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基金公司作为基金产品的卖场,应该给自己定位在什么业态呢?去迎合哪类客户群体呢?我们需要在基金产品产业链中找寻自己的定位,进而建立特色的基金公司品牌和声誉。要成为(Fidelity)富达基金,还是BGI(巴克莱),或者是(PIMCO)太平洋资产管理,在基金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做出战略性选择。

      总结与思考

      我们的思考的是,首先,我们公募基金业的基金产品特色及业绩决定基金的保有规模,多样化及特色化产品才能吸引和满足多样化的投资者;其次,新基金产品要适应并面向当今全球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新发行基金适销对路的主要因素;最后,建立长期的产品发展规划,形成系列化、特色化的品牌基金是基金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募基金产品线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产品的丰富程度还需逐步加强,但不管怎样,都是根据客户的购买习惯、客户的需求入手,才能适销对路,才能使基金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因此,我们开发基金产品一定要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主题,形成自身特色,并做到适销对路,那么基金产品开发工作也就成功了重要的一步。

      最后,我们必须做出从面向全市场投资者向细分市场特定基金投资者转变,深耕细分客户市场,从契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主题着手开发新基金,这样才能做到适销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