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人物
  • 6:人物
  • 7:人物
  • 8:人物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市场趋势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数据
  • 17:数据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银华第四只分级基金获批
  • 华安信用四季红债券基金
    获准发行
  • 新基金募集延期再现 逼近历史最“低迷”水平
  • 基金:选股重要性大于择时
  • 谨慎观后市 超六成基金主动减仓
  • 浦银安盛增利分级债基获批
  • 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动力
  • 东吴行业轮动发力领涨
  • 中信汇添富现金
    宝联名信用卡上市
  • 对冲基金经理
    ——詹姆斯·查诺斯
  • 张光平:上海将积极推动
    高端金融人才培训
  •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银华第四只分级基金获批
    华安信用四季红债券基金
    获准发行
    新基金募集延期再现 逼近历史最“低迷”水平
    基金:选股重要性大于择时
    谨慎观后市 超六成基金主动减仓
    浦银安盛增利分级债基获批
    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动力
    东吴行业轮动发力领涨
    中信汇添富现金
    宝联名信用卡上市
    对冲基金经理
    ——詹姆斯·查诺斯
    张光平:上海将积极推动
    高端金融人才培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动力
    2011-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汪光成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下,主动性政策收缩成为今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股票市场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面对这种困局,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思考,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投资思路。

      从现在政策导向来看,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依靠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来完成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但我们认为目前全面转型还处在孕育和发展阶段,道路仍然漫长甚至曲折,主要体现在:(1)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利润结构看,垄断行业、金融和房地产产生的利润占比巨大,这种格局如果持续,将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产业的空心化和经济的虚拟化;(2)“中国制造”过去依赖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优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能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趋势下,创造价值能力降低,而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创新能力、对仓储物流、营销渠道的掌控、信息管理等弊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渐明显;(3)新兴产业整体上无论是技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方面还是比较脆弱的,大部分处于培育期和发展期。

      像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体,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条道路基本走到了尽头,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需求和市场,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升经济活力。

      尽管转型和科技创新之路比较艰难,但也充满了希望。一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累积,以及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政策的落实,再加上成本优势,具备产业升级的实力;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比重逐渐提高,将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而从国外经验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在经济扩张的阶段发生,而是在衰退的痛苦中产生,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也使走这条道路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在通胀得到有效控制后及对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的控制情况下,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更多地得到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

      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是产业升级的未来,也是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主要平台。而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将促进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传统产业对高效节约、清洁、自动化的关键性技术的吸收、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对内生效率提升、以及借此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

      我们相信,在国家强调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在未来都会产生许多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市场广度、技术深度、产业宽度和政策强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以技术的革新和应用为标准的成长性投资,是未来几年非常有效的方式。

      (作者系华安创新基金经理,华安科技动力基金拟任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