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人物
  • 6:人物
  • 7:人物
  • 8:人物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市场趋势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数据
  • 17:数据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不尽旅情尚在途
  • 9年间,
    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人物
    不尽旅情尚在途
    9年间,
    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尽旅情尚在途
    2011-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翀 马婧妤 ○编辑 衡道庆
      尚福林 (史丽 资料图)

      “遵彼大路,中心惶惶。或适诸洛,或适诸京,或适诸谷,或适诸岗。”风尘仆仆,九年一日,尚福林在途中。资本市场路长,万里行知书短,作别挥手,不尽旅情。行路之难,无非荆棘瓢泼,风餐露宿;行路之趣,则被河山壮丽,己亦壮丽。尚福林在途中,你我在途中,资本市场也在途中。

      很多人慨叹:尚福林坐在火山口上,一坐就是9年。我们不赞同。

      “坐”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我们认为,尚福林没有“坐”在火山口上,而是“走”在路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这是一条大路,但世界上没人走过,也很难走。这段路程,他与你我相伴,一同走了9年。

      3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后,我们踏出了一段道路,改变了很多东西,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但我们仍在路上。

      ⊙记者 周翀 马婧妤 ○编辑 衡道庆

      叩石垦壤:

      “国九条”横空出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一个多月后,尚福林由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任上空降证监会。彼时,全球股市陷入网络股泡沫破裂的低潮期,中国股市也笼罩在市场前景不明的阴云下,信心极度低迷,而舆论却纷繁芜杂:“赌场论”、“推倒重来论”、“婴儿论”、“千点论”一时喧嚣不已。

      认识存在问题,信心极度低迷,这对于2002年冬天的中国股市而言,不啻于王屋太行、山塞行迂。

      尚福林没想过托市,而是选择叩石垦壤,做好基础工作,解决认识和信心问题。2008年,他在内部场合回忆说,“在2003年初的时候,证监会党委开会认真研究了当时的工作方针——当时市场比较低迷。大家一致认为,不应该追求一时的市场上涨,造一波市场行情,而是要扎实、认真地做好基础性工作。”

      他的亮相非常低调,到证监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交易所搞调研。“当时面临的市场,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各种各样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到了证监会以后,确实有些地方是感觉比较陌生的,所以比较重视调查研究,要了解情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去研究市场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意识到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很清晰的定位,就是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尚福林日后回忆说。

      当年11月,尚福林在三大证券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股市存在股权分置等问题。此时,证监会已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经过深入调研,不断加深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的认识,形成了尽快恢复市场信心,调整市场发展政策,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转年,“国九条”正式发布,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

      尚福林后来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解读说,“‘国九条’开宗明义,讲了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战略部署,使大家对市场的发展有信心。另外,‘国九条’从第三条开始,基本上确立了调整相关政策。同时,认真抓住了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为市场的一时波动所迷惑,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当时媒体评论认为,“‘国九条’出台是股市最大利好”,“资本市场进入‘国九条’时代”——是把资本市场以“国九条”为标准进行了断代,这也是资本市场第一次被国家高调正名。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当然,“国九条”之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是通过后续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体现出来的。

      

      “钢铁公司”:

      股改没有“回头箭”

      从“国九条”出台到股改推出,有1年多的时间间隔。等,是一种渴。

      渴到什么程度?在证监会的一次新春联欢会上,某部门表演了一出音乐剧,大意是一只机器狗出了毛病,洋大夫看过后,土大夫来看,看来看去都没有解决问题,颇有些自嘲的意味。台下观众彼此心照,不免莞尔。尚福林也是观众之一。

      然而他并非在等。对于股改的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看到的不是改制后,国有资产增值了,而是国有企业每10股送3股,国有资产流失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给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这巨大的认识鸿沟应该怎样填上?如何取得各界对股改的一致认识?怎么保证股改方案万无一失?尚福林的重要工作,就是争取统一认识,谋划论证方案。

      为顺利推进股改,国务院建立了包括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在内的协调机制,“在研究论证大改革方针的时候,实际上都提前达成了一致意见。国务院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就是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在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专门有一段讲话,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尚福林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2005年5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记者招待会上,针对一些负面评论和怀疑情绪,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如下一段话:“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推进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作为中国股市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将是一个连续过程,改革不会停步。”

      一位尚福林的下属评价说:尚是一个“开‘钢铁公司’的人物,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

      尚福林在事后曾回忆说,股改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正当股指下跌较严重的时刻,“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的质疑多了起来。市场上曾出现“十万言书”,集中表达了当时的质疑。“我看到以后,感觉就是各种质疑所提到的问题,我们在前期讨论的时候都做过论证。而且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宣传和舆论准备上,我们已经有了有理有据的解释。实际上,对于各种各样的议论,当时都是有答案的。这么大的改革推出来,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很正常。”

      充分准备是尚福林开“钢铁公司”的雄厚资本之一脉,另一脉,则是他对金融改革方向、任务的准确把握。早在2004年底,他就曾对有关专家谈到三个观点:第一,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在资本市场;第二,股改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第三,股改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机遇。

      当时,尚福林已做过31年金融工作,其中29年在银行系统。正因此,他十分清楚银行之于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也当然清楚,财政拨付银行资本金,只是银行改革的一小步,而后面的那一大步,在等着资本市场发挥巨大作用。

      此时,股改还未开始;此时,他已看到资本市场未来将展示惊人的力量和胸怀。

      2006年5月股改大局已定,实施“新老划断”;7月,中国银行上市;10月,工商银行上市;翌年9月,建设银行上市。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一步,中国银行业乃至总体经济,将如何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当然,为银行和金融改革提供服务,只是这段时期资本市场浴火重生后,发挥的一部分作用;与之相比,股改使资本市场摆脱了历史沉疴,获得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直接而有效服务的能力,进而使得市场能够伴随红红火火的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股改的更大成就,也是股改成为“头等大事”和“重大机遇”的原因。

      

      敦朴质直:

      应对“新兴加转轨”

      如果把股改比作一场战役的话,那么尚福林和证监会在这几年中,还打了四场战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市场发展微观基础;券商综治,夯实行业发展微观基础;法制建设,夯实市场发展规则基础;发展机构投资者,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只是其余四场战役,不像股改这样显眼。

      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平稳推出,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新三板”积极筹备,发行改革不断深化。但在这些有形举措之外,尚福林其实更加重视如何解决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问题。

      这恰恰是他的敦朴质直之处——“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早在上任之初,他就提出“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我们曾多次听到尚福林讲“新兴加转轨”。当被问及完善我国市场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时,他回答说:“从当前看,最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机制。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市场约束和资本约束方面都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有意识地在推进制度改革中着重培育市场机制。”

      他讲过,“虽然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30年了,但之前30年搞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育不出市场机制。我们把市场经济拿来以后,有些东西是可行的,但有些东西需要市场机制的配合和支撑。”

      2006年12月14日,大盘创出历史新高,五年铁顶被踩在脚下,股改定局、清欠推进、券商收口、证券法实施,一派“安度新年”的祥和气氛。中央电视台把“年度经济人物”颁给尚福林,他没去参加颁奖礼,倒是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现在的市场,乍一看好像很红火,再细看,问题还很多。”

      在2007年市场行情“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时候,他几次对“疯牛”泼了冷水。出席2007年达沃斯年会的时候,有人私下问他怎么看市场发展和监管的关系,是不是市场发展得太快了。他回答:“市场会教给我们很多东西。通过发展,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会发现,我们的发展和周边的发展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相互作用,我们要么是适应周边的发展环境,要么是促进周边环境的改善。所以,市场发展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作了什么工作,就实现了市场多么大的转变——我是觉得,市场要真正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8年,“大小非”减持这个事后被证伪的命题偏偏很有市场,阴云笼罩不散,证监会仍然没有托市——事实上除了停发新股,证监会当时也没有手段托市,这是市场化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反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完善了大宗交易制度、回购增持制度等。尚福林在会见有关专家时说,“我们市场经济的问题,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在解决市场供求平衡导致的问题上,要顺着深化改革的方向走。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促进市场实现新的平衡。”他更对监管干部说,“市场一下跌,证券监管干部确实面临很大压力,但是在这种时候要保持清醒头脑,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要坚持远近结合,不能因为眼前有点困难,就把一些可能影响市场中长期发展的短期措施作为中长期政策来用。要分清哪些是眼前措施,哪些是长期措施,要结合起来做。”

      证监会推动新一轮发行改革的时候,他说,“一项改革推出,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项改革再往下深入的时候,可能涉及的问题就会更多。有同志讲,我们发行改革已经完成95%了——剩下的5%可能是最难的……所以一项改革可能牵一发动全身,你不走市场化定价这一步,后面这些事可能都没有。你走了这一步,后面矛盾就都出来了。推动一项改革,实际上是打破了市场原有的平衡,你删了一些东西,也要补一些东西,补这些东西可能就需要制度和机制配套……我们改革过程中,制度改革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制度是我们可以调整的,但市场机制的培育时间要求比较长,工作需要比较深入。”

      对于如何解决“新兴加转轨”的问题,尚福林是这样认识的:“我国资本市场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有不同的地方,我们讲这是中国特色。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靠在中国特色这个提法上,就不用去解决好多问题了。成熟市场是在配套机制已经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们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建立了市场制度,我们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缺乏成熟的市场文化。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资本市场发展和好多社会其他基础配套制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就是我们的阶段性特征。”

      

      行路之道:

      走大路,走正路

      作为行路之人,尚福林是过去9年资本市场道路上同行者的集中代表。他的行路之道既属于他,也属于同路人:

      ——走,就走大路。2007年,他在某内部场合表示,“在我国要不要发展资本市场?怎么去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党中央、国务院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我们之所以在工作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认识,就是认识到在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我们肩上有这个责任。工作当中压力再大,困难再大,我们也能够迎难而上,促进我们市场的发展。”

      ——走,就走正路。在证监会党组中心组的集体学习中,他将观点归纳为:“我们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要尊重规律——而规律是人不能创造的,人只能认识规律、服从规律——要说不科学发展,那肯定是没按规律办事……在这个市场上,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识资本市场的规律,要认识中国市场的规律;要认识市场的普遍规律,还要认识中国市场的特殊规律。”

      ——走,就一起走。他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证监会网站的题语,动了感情地引用《股民老张》歌词,用《死了都不卖》提醒监管干部重视新股民承受能力差的问题,不断强调加强和改进监管……

      是的,如今要作别9年来的同路人,不尽旅情,尚在途中:前路知己众,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