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人物
  • 6:人物
  • 7:人物
  • 8:人物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市场趋势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数据
  • 17:数据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郭树清赴任证监会:引领中国证券市场新征程
  • 记者眼里的郭树清
  • 郭树清简历
  •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人物
    郭树清赴任证监会:引领中国证券市场新征程
    记者眼里的郭树清
    郭树清简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郭树清赴任证监会:引领中国证券市场新征程
    2011-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鹏峰 ○编辑 衡道庆
      郭树清

      在执掌建设银行逾6年之后,郭树清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再一次跨越,赴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这意味着这个一线银行家将转身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领路人。29日,中组部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

      建行在上周五晚间也正式公告了郭树清的请辞消息,公告颇带感情色彩地表现了郭树清对执掌逾6年的建行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建行未来发展的良好祝愿。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衡道庆

      被公认为学者型官员

      郭树清被称为学者型官员,曾两度获得中国经济界最高奖“孙冶方奖”。去年11月,他与吴敬琏、周小川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郭树清的履历颇为丰富。翻开他的履历,通常会有如此记载:1988年至今,历任国家计委副司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司长、秘书长,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建行董事长等职。

      从体改委官员到贵州省副省长是一次跨越,从副省长到出任金融高官又是一次跨越,这次,他要从银行业走入证券业,引领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郭树清1956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1974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插队劳动,曾先后在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牛津大学学习或访问研究。

      一个研究金融的学者对本报记者说,虽然郭树清没有证券业的直接从业经历,但各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且在带领建行上市的过程中对证券业已有颇多接触。

      最重要的是,在各大银行的高管中,郭树清的宏观理论水平颇为突出,善于思考,这从他最近出版的书籍之一《直面两种失衡》中可见一斑。

      这本书收录了他从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撰写的42篇文章,共计41万字。郭树清在这些文章中畅谈他对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及至财政改革的看法,以及从各个层面探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关注科技、教育、住房及铁路建设。

      2001年3月他刚从贵州省副省长调任央行副行长及外管局局长,两年后,他被任命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对宏观经济领域的积极探索让他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中国经济界最高奖“孙冶方奖”。去年11月,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这正是郭树清一直被外界称为“学者型官员”的重要原因。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3.5万字,涉及理论、现状、目标、方法、道路和初次改革任务等,为此,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经济体制比较,在内蒙古和山西雁北做过社会调查。1984年8月,郭树清将这篇论文邮寄给有关领导,受到高度重视。1988年,郭树清从社科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工作。

      据资料记载,郭树清共计发表研究论文、文章300余篇,出版过《比较价格体制》、《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整体的渐进》、《过剩与贫穷之间》、《直面两种失衡》、《郭树清改革论集》等十多部著作。

      据熟悉郭树清的人士称,郭树清最满意的应该还是《直面两种失衡》这部著作。外界有过这样的评价,认为作者郭树清长期处在改革的前沿,既是研究者,也是策划者和实施者,文中资料翔实,信息完整,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权威的第一手著述。

      

      建行岁月

      正是这个被评价为温文尔雅、待人平和的学者型官员,也往往被视为风风火火的“救火队长”。

      2001年4月,在贵州度过了两年又9个月的郭树清重返北京出任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他所面对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亦是软肋之一:不断膨胀的外汇储备以及相对僵化的外汇管理体制。

      2004年初,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行、建行注资,并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郭树清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进入背水一战的历史性时刻,再度承担重任。

      2005年3月,在建行原董事长张恩照因受贿案辞职落马后,时任央行副行长兼汇金董事长的郭树清临危受命。

      此时,正是建行股改引资的关键时刻,张恩照的受贿案以及当时洽谈中的潜在境外战略投资者花旗银行的临阵变卦,让建行的前景看起来不甚明了。

      郭树清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并迅速推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以及建行的上市。

      同年10月27日,建行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四大行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银行。当时有媒体以《216天再造建行》为题赞誉郭树清带给建行的新生,216天是郭树清赴任建行及至其登陆H股的时间。

      在这216天里,郭树清果断地终止了与花旗的谈判,并主导引入拥有全美最大零售网络的美国银行作为建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以弥补当时偏重批发业务的建行业务结构的缺陷。

      双方的合作是中资行与外资行的第一次携手,几年的战略合作也被视为中国银行业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的一大典范。

      在合作的几年里,双方开展了98个各类合作项目,近6000名员工接受了由美国银行专家提供的各类培训,战略协助的范围覆盖零售银行、综合服务、信息技术、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等建行绝大部分业务领域,目前双方的战略合作仍在持续深入,建行一线的员工说,美国银行的协助让“用数据说话,用流程管理”的经营理念深入建行上上下。

      也是在那216天里,郭树清首开国有银行领导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即《关于追究案件发生机构及其上级机构领导人责任的规定》,该规定出台仅半月有余,湖南、山西两省分行行长即因所辖基层行近两年案件多发等原因引咎辞职,对当时的在任者以及后来者起到了不小的警示作用。

      在建行的头两年,郭树清将他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建行的内部改革上,美国银行,美国银行也提供了不少帮助,包括零售银行、电话银行、财富管理、风险控制、IT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成效最明显的就是在网点转型项目。

      “两年前我们就开始做准备工作,研究怎么改进业务流程,从上市之前就开始考虑网点的转型,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大家也许都认为我们重点关心的是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定价、上市等,但实际上这只花了我们很少的时间和精力,而在我们全部工作的安排中,80%以上的精力放在内部改革和推进业务创新发展上。”郭树清在2007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见到了效果。经过对流程的改造,转型网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单一客户等待时间大大压缩,银行的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比过去大大提高了,资产质量也全面改善,到2007年9月底的建行不良贷款率为2.83%,是四大银行里最好的。

      也是在2007年,郭树清带着已然脱胎换骨的建行回归A股。

      一位建行中层管理人员对记者评价称,郭树清对建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上市,战略的不断转型,风险把控以及业务结构的调整方面贡献巨大。

      比如在推进商业银行转型方面,郭树清提出“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注重客户体验,并极力推动建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该人士强调,郭树清对大局的把握“非常厉害”,这从建行近几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即可见一斑。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资银行亦随之在过去两年发放了天量贷款,而在2009至2010年的巨额放贷潮中,建行的贷款增速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今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强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行作为中国基建领域最有优势的银行,却早在前年就开始一直以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下降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而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把握也让建行可以更为从容地应对宏观环境的变迁。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郭树清主导下的建行得到了怎样的成长:自2005年其上任至今,建行资产规模已经有了近三倍的增长,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1.77万亿,不良贷款率也进一步下降为1.02%,比2005年末下降了2.82个百分点。在他任内,建行的市值曾一度超越工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的银行。

      建设银行在2011年10月29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董事会谨此就郭树清先生在其任职期间,领导本行重组上市、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深表谢意。”

      

      职业生涯新跨越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包括境外企业在华发债、上市,完全可以加快,因为过去我们担心的资金不足问题已不存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资金剩余。”——郭树清

      离开执掌逾6年的建行,赴任证监会,对郭树清的职业生涯中是一次重大跨越。虽然位于北京金融街的证监会大楼与建行总部仅有几百米之遥,但这几百米对他而言却意味着新的探索和征程即将开始。

      那么,资本市场在郭树清任内将会产生哪些变革?一些金融界的从业人员认为,郭树清或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在引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方面做出贡献。

      翻看郭树清以往的言论,记者发现他过去很少碰触资本市场领域的话题,但在今年4月底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郭树清则少有地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以及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表达了看法。

      他说,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包括境外企业的发债、上市,完全可以加快,因为过去我们担心的资金不足问题已不存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资金剩余。

      他还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其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继续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商品期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领域应大有作为。

      比如期货市场。郭树清说,中国是最大的商品使用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国,但我们的期货市场发展显得滞缓,在全球的占比仅有10%左右。过去市场或许会以人民币不可兑换作为发展滞缓的一个理由,但他认为实际上关系不大,因为大宗商品交易完全可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而据他了解,很多生产商、中间商、供应商也认为在中国开发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包括石油都会有市场,他们也都愿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