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人物
  • 6:人物
  • 7:人物
  • 8:人物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市场趋势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数据
  • 17:数据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庞大携青汽“拿下”萨博
  • 银证保集体换帅 考验和期许同行
  • 把握好宏观调控已列为经济工作重点
  • 上市公司前三季净利增长近两成 单季业绩环比出现下滑
  • 投资者的两面性
  •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庞大携青汽“拿下”萨博
    银证保集体换帅 考验和期许同行
    把握好宏观调控已列为经济工作重点
    上市公司前三季净利增长近两成 单季业绩环比出现下滑
    投资者的两面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者的两面性
    2011-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翀

      1个月前,记者在山西证券的营业部遇到了投资者梁先生,我们聊起了新股发行的问题。

      老梁是位“站在中国石油48元之巅”的股民,后来16元割肉。他经营煤矿起家,拥资雄厚。

      他骂新股发行是圈钱,但又参与打新、炒新。我说他这种做法自相矛盾,有点精神分裂。他却并不生气,只说近段时间新股收益尚可,还是有些机会。

      临别时,这位自称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兄说了句话,我感觉够得上博士水平:“这个市场就是这样,有很多不足。但很多时候,我们一边骂着这些不足,一边也在利用这些不足。”

      联想到2009年5月,证监会在征求新股发行改革意见时,在《答记者问》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怀疑发行人是纯粹‘圈钱’的投资人,要坚决避开,以防受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它将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至少说清了一件事:骂它,就远离它。

      这段话此后多次出现在新股发行风险特别提示公告中,我也一直主观地认为:骂新股发行的人,是不会去参与新股发行的,也正因如此,这些人没有必要去指责新股买卖双方的自主决策究竟是对是错、定价是高是低。

      然而,上述分析方法,被老梁的话轻易颠覆了。

      显然,老梁讨厌圈钱的行为,但某些时候,他也会抓住机会,尝试随同圈钱的人圈点钱;而在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可能成为别人的机会。他对市场的缺陷不满,却又不断寻觅机会利用这些缺陷。

      再由此联想到,对新股发行乃至市场其他交易中的利益边界,我们是否可以更细致地进行界定?比如,我们曾经认为,网下配售方和散户打新者的利益比较一致,一方面,二者都有通过“压价”获利,从而约束发行方的动机;另一方面,网下配售方多数是代散户理财,其收益和风险最终也会落实到散户身上。但从实际操作看,二者似乎又存在着利益冲突。配售方与散户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否有足够约束?配售方是否会变成类似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

      骂并利用着,不仅仅存在于市场中,放眼社会,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我们只能暂时将其归结为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问题。

      毕竟,路还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