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晓平 ○编辑 艾家静
熟悉张平的人都知道他非常睿智并且很幽默。早期研究消费经济的经历,都被他自诩为“研究吃喝玩乐的”。在记者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三次与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握手的严肃经济学家,更是一个了解“真实世界”的学者,他通晓农民生活,当过干部、呆过公司,对股票债券、甚至油画市场等各类事物感兴趣。
眼下媒体圈都在“走转改”,对张平而言,“俯身弯腰接地气”也是一个学者,特别是从事经济领域的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他经常说:“要了解真实的世界”,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得到真问题,再去研究。
早年张平主要从事贫困和收入分配研究,进行所谓的田间调研,能讲很多鲜活的农村故事。而在下海大潮中,他也参与了大量的企业咨询,从广告公司兼职到咨询公司执董,再到信托、证券、企业的首席顾问,他对真实世界了解更为丰富。
“中国的学者不可能只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在张平看来,经济学家的最大使命就是经历,从而感受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之贡献所能。
这样的思想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时光倒流到1985年,张平刚进入社科院研究生院。当时学习条件艰苦,教室全是活动木板房,取暖靠烧煤炉子,学生们无不穿着军大衣,哆哆嗦嗦地听课,董辅礽老师却仅仅穿着两件单衣,纹丝不动地讲完了整个冬天的课程。
张平回忆说,经济学界的很多大家如吴敬琏、厉以宁等都曾在那里讲课,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基础正是在那里奠定的。随后,张平又追随杨坚白学习宏观经济,后者是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奠基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刘国光、董辅礽当时在经济所是他的副手。张平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做高质量的宏观研究,不辜负恩师。
学术家庭渊源也是张平学术生涯的动源之一,父亲张卓元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得益于父亲对中国经济的思考,张平尽可能多地扬其对微观之长去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
也正因此,从学习到研究,从乡镇长挂职锻炼到政企咨询,张平一直认真琢磨理论的经济学和“活”的经济学,并将二者融会贯通。他与同事三次捧回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年来,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上,并兼职老师、独立董事和顾问,时刻不忘对微观经济体的直接观察。
“研究吃喝玩乐”的专业之余,张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运动,涉猎广泛,尤其在油画等艺术领域,他最欣赏傅抱石的洒脱,特别是一枚方印“往往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