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宽、紧并用,尝试变通
  • 中国房地产市场治本之道在哪里
  • 让最大多数投资人
    在股市享受发展成果
  • 中药,进口的! 专利在外方手里!
  • 房价抛物线真到了下降拐点的右边吗
  • 顺势才能利导
  •  
    2011年11月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宽、紧并用,尝试变通
    中国房地产市场治本之道在哪里
    让最大多数投资人
    在股市享受发展成果
    中药,进口的! 专利在外方手里!
    房价抛物线真到了下降拐点的右边吗
    顺势才能利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顺势才能利导
    2011-11-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虎妈是孟母吗?”之七

      孙 涤

      当年来北美陪读的太太们,多半英文完全不识或至少不过关,就是留学的先生们,英语至多也将就而已,因此家里沟通几乎全靠普通话或方言。不过父母很快就发觉,六个月到九个月之间,孩子用英语做口语沟通已无障碍,而且美国口音纯正。当时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都是从上海去的,日常用沪语交谈舒服得很,孩子却在迅速改变,他们之间的交谈完全用英语。不久,甚至把上海话都给忘了。很明显,沪话——孩子第一母语,经不起“社教”的挑战——玩伴圈子、电视媒体、学校读本、融入当地社区的愿望等等,影响更强有力。

      孩子口味的速变,同样令人惊讶。到美国不用半年,孩子就开始崇尚汉堡一类的“垃圾食品”,而弃“华夏美食”于不顾,尽管在家里一日三餐,还是中华烹调。记得我外甥十一岁到美国德州,几个月后我带他到外面吃饭,他选择去麦当劳,他的一个同学也刚到美国不久,知道我要请吃汉堡,大受鼓舞,竟说“他最向往的事就是吃一份巨无霸”。 “华夏美食”,国族骄傲,看来也敌不过当地饮食文化的拔河。

      有不少追踪学童行为改变轨迹的社会调查,也是基于对新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的观察。例如,有个在加拿大的大样本长周期研究项目(R. McCrae对五大个性性状所谓OCEAN的报告2005),针对香港移民孩子就读大学时的个性分析,令人信服地显示,孩子的个性是在当地社会化的过程里形成的,受家庭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孩子刚到加拿大时,受原有香港文化影响还很明显;几年之后就趋近于其他加拿大孩子的个性;若移民孩子出生在加拿大,或在婴儿期就到了加拿大,那么他们和其他加拿大儿童在个性和行为上就几乎没有差别。尽管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模式依旧是港式的。

      前文里笔者提到了遗传—家庭小环境—社会大环境,50%—25%—25%的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有个大致导向。但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至少认识到了这三者不可简单叠加,比如不能说遗传37%+家庭19%+社会24%,综合教育成果就等于85%,而是如同化学反应,既能相辅相成,也能相反相成。而且相成了,成就可超100%,若相克的话,综合后果则很可能剧烈下挫。因此,成就一个孩子颇难,使一个孩子受到挫折却很容易。以孟母的贤明,知道孟轲基因已定,要再有所作为的余地不大,而自己家教的本事也颇有限,于是她通过迁居去选择良性社会环境,必要时使出杀手锏——引刀割织机,终令孟轲幡然顿悟。

      学童教育上的一个最大误区,是过分推崇所谓“智商”的作用。其实,无论从测定方法还是从内容看,智商都不足以预测一个儿童将来在社会上成功的几率和程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无惊讶地发觉,学生遇到考试成绩不如意时,宁愿承认疏懒、粗心、没好好准备,也绝不愿意被批评为“笨”。似乎一旦承认智商不如人,就什么全完了。

      智商所测定的,是一个小孩“智力”水平除以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的商数,等同的为100%,高于100%者为资优,低于100%的则为资劣。但智商没能充分考虑智力早熟和晚熟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智商测定的内容并没有涵盖学习意愿、关注强度、持续努力,以及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而正是这些对学习效率极为重要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在社会的表现和绩效。

      智商的现代测定,总是把人群的智商分布“正态化”成均值为100、均方差为15 的“钟形曲线”。据此,平均四十个人里,约有一人的智商超过130(超过145则是千里挑一),一人低于70。智商低于70 者脱颖而出的机会固然甚微,超出130的“智者”在社会上成功的概率同样不大,他们能出类拔萃的往往是在“单干的”领域,如艺术、科学、竞技、哲学之类。对这类吊诡现象的解释是,高智商者思维轻易而快捷,与常人同步沟通反而变得困难,容易遭疏离。而且高智商者倾向于高估自身,不耐烦苦练持久耐力(perseverance),所谓“挠挠者易折”,因此他们成功的机会未必及得上智商在115到130之间的人。后者能够洞悉大多数人的感受和追求,了解民众的强弱在哪里,同时恰好比追随者和市场需求领先了“半拍”,足以引导他们。

      于是,让我们回到本系列主题,虎妈的策略能奏效吗?

      笔者对虎妈的价值观和方法虽高度存疑,不过同意虎妈的出发点,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蔡教授在和著名传媒人Charlie Rose的访谈中指出,虎妈教育法的基点是,与其让孩子在高中毕业后方才醒悟到没学到什么的痛苦,不如在小学时加紧练“童子功”,吃些“萝卜干饭”。而这些向来是华人社会育儿的传统。

      反观美国二战以来所谓“婴儿潮”一代,多半是“带着丝绒手套”呵护出来的,与他们二战里锤炼出来的“伟大的一代”父辈,竟有云泥之别。究其缘故,美国医生斯波克(Dr.B.Spock,曾被誉为“幼儿教育革命的催产婆”,眼下却常被指斥成“被娇纵一代的教父”)的理论恐怕难辞其咎。顺便提一句,杰奎琳在哺育小肯尼迪们时,就曾把斯波克医生的书视同“圣经”,常置一本在其床头。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