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房地产调控主基调不能动摇
  • 文化大发展应先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 创业板退市制度建设
    不能再拖延了
  • 人参产量第一大国之痛
  • 地方债试点还需有后续配套措施
  • 鲁尔转型:化陈旧为神奇
  •  
    2011年11月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房地产调控主基调不能动摇
    文化大发展应先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创业板退市制度建设
    不能再拖延了
    人参产量第一大国之痛
    地方债试点还需有后续配套措施
    鲁尔转型:化陈旧为神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鲁尔转型:化陈旧为神奇
    2011-11-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蔡恩泽

      蔡恩泽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面积有4400平方公里,居住着54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

      自十九世纪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鲁尔区逐渐成为德国重工业生产基地,其煤炭和钢铁工业几乎支撑起德意志经济长达150年的发展。但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无情地席卷了鲁尔区,鲁尔区遂不得不收缩战线。如今,鲁尔区90%的煤矿和炼钢厂都已关闭,这块在工业化膨胀时期创造过繁华的土地,如今早已脱胎换骨,几乎完全告别了大工业时代。

      但是,废弃的厂区,并没有因此成为城市铁锈斑斑的伤疤,而是被州政府成功地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化陈旧为神奇,有的扩建成工业博物馆,有的修缮成景观公园,有的改建成设计与艺术中心,形成了一条连接着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的工业文化的旅游线路。昔日运煤船川流不息的小河道,如今停满了游船,高大的吊车下摆满了咖啡桌,咖啡屋就开在整旧如新的老厂房里,废弃的仓库外观基本不变,功能却变成了画廊、剧院、露天电影院,而斑驳的墙壁则成为攀岩的绝佳去处。

      徜徉在这条工业文化旅游线路上,如同打开了一部反映煤矿、炼焦、钢铁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于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之中,寻觅其中的沧海桑田,领略工业文明的智慧和先驱者的开拓精神。

      在埃森矿业同盟一处占地16平方公里的厂区,常年以每人8欧元的票价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8年,这里迎来了80万游客,这些游客的餐饮、交通、住宿、观摩展览,给当地带来了无限商机。厂房出租用于办展览、开宴会、举行婚礼也收入不菲。由此,过去囤积废料的空地,现在种满了树和各色植物,一片绿意盎然。一些过去用来运煤的火车铁路被改装成脚车道,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脚车骑士前来过把瘾。

      鲁尔区由一个老旧的工业园区转型为繁华的旅游景区,意义不同寻常。在眼下欧元区各国因为债务危机而深陷泥沼之时,鲁尔工业园区仍是游客如织,笙歌炫舞。

      对于我们而言,德国鲁尔区是可资复制的样板。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西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原先人气旺盛的工业区人去楼空,遍地杂草丛生。每到夜晚,灯火凋零,人称“鬼城”。这些地方必须花大力气去着手进行功能改造,既能重新积聚人气,也能因此成为提升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从鲁尔区的功能改造故事,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三点借鉴意义。

      首先,对闲置的工业园区的功能改造,符合产业转型的大方向。从生产型园区向服务型园区转型,这样的功能改造是一个质的飞跃,既符合新形势下产业转型的大势,也符合我国当下的实情。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更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0%以上的平均水平。而与世界上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服务业的发展仍旧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虽然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被闲置的工业园,尚无准确数据,但肯定是个庞大的数字。将这些工业园的土地资源、厂房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势必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眼下经济复苏缓慢的困局是一个润滑剂,也能将地方财政从窘迫中解脱出来,不再指望卖地搞房地产增加财政收入。

      其二,文化产业是园区功能改造的可靠平台。文化产业是一个环保产业、低碳产业,也是一个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国民素质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要借助园区功能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年初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此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借助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在园区功能改造中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当是顺时应势而为。

      其三,园区功能改造,还得讲究保持园区的本色和历史信息。在鲁尔区的埃森,有一则“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的广告就很发人深省。擦去了煤灰,埃森焕发了青春的光彩,然而,埃森原来质朴的面貌并没有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埃森当年工业化的容颜依稀可见,而这才是埃森成为欧洲中心文化之都的底色。

      而我们在大力改造旧区时,动辄是全面推行外科大手术,大拆大建,一味追求“大手笔、超常规、跳跃式”,把旧区整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固有特色,丧失了大量历史信息。不能不说是大败笔。今后对一些老工业区的改造,可否也能像埃森这样,怀着爱护、景仰、珍惜的心情,轻轻地拂去岁月的尘埃,尽力保留原来的风貌,让历史在现代的时空里与未来连接?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