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路演回放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广告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 力促G20成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
  • “利率市场化”
    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 1248家上市公司汇兑损失176亿
  • 此时此刻,楼市预期管理至关紧要
  • 为希腊“公投”捏把汗
  •  
    2011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力促G20成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
    “利率市场化”
    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1248家上市公司汇兑损失176亿
    此时此刻,楼市预期管理至关紧要
    为希腊“公投”捏把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2011-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楼市拐点,从来只有三类:一类是软性的,即这拐点本身只是有限意义上的回调,初时可能回调幅度要大一点,待削平到一定的峰值,既没有可能再往下掉,又不大有力量迅即弹回去。这样的回落,充其量也不过10%到20%。有这样的拐点,是调控周期里市场的常态反应。另一类则是硬性的,急转直下的,可以从100%连续跌到50%,也可以从100%直接滑归到0,呈一条抛物线状。在股市上,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在楼市,则常常被大的外部性风险所左右,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经济危机,我国香港就碰到过,日本也是。还有一类是彻头彻尾的伪拐点。因为本身只是在打一次掩护,价格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卖方手中,今天他可以把价格调整到昨日幅度以下,以应对可能严峻的政策压力,作个小小的妥协姿态,比如突出的打折和促销行为,就具有极大的试探性和折衷性。

      判断当前楼市所面临的拐点为何,需要一定的市场依据,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涨幅回落的程度和持续性,涨幅回落的扩及面以及市场的反应。看官方数据,现在楼市涨幅回调不但已开始,而且有一定规模。唯一还不能下定论的,便是涨幅回落的程度和持续性。多年以来的调控效应早就说明,整个市场好比一壶架在火炉上的水,沸点直接受制于添加柴火的人,要想让它烧到几分熟,与添柴火的频次、多少、时长以及节奏有莫大关系。假如既定的目标沸点是摄氏100度,那么在没有达到摄氏100度之前,找不到收手理由。

      但是,此时的真拐点,不等于就是硬拐点。它有可能依然是软拐点。回看历史,中国楼市没有硬拐点的经验。这是因为,一方面调控政策的终极目标不是要消灭楼市,而是想将之加以改造和优化。那么多程序繁复的宏观措施,原本就有十分审慎的用意在里面。即便一些商业银行提高了首套房贷款的门槛,这也不意味着结构性、差异化的调控精神发生了转向。在全面收紧流动性的时候,贷款人手中的可贷资金也很有限,你要求他大量投向楼市支持自住交易,是不切实际的,一时权宜,除了收紧放贷门槛,简直无计可施。断贷的情形,也不只在楼市这个领域发生,有什么好争吵的呢?

      收窄了流动性敞口所引发的,更多还是心理风暴。就像股票一样,如果必要,暂时全面冻结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股票交易还有休市的时候,为什么楼市就不可以也来一个短期的休市来争取调整时间呢?休市,不可能引起动荡,关键是大家的心态要调整到位,明白政策宗旨最终是在追求什么目标,我们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所有的调控举动,也就可以平静对待了。

      另一方面,卖方拥有极大的库存量,最初总是不愿意就范。历来的经验都是说,在调控没有进入到异常严厉的阶段,卖方是不会大量出货的。到了十分关键的一刻,他们会通过迅速出货来激活市场趋于凝滞的流动性。在这一点上,卖方还是有很大回旋余地的。循此考察,实际上,在异地购房被禁止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拐点就该出现了,但他们都在坐观不动,一定要看清楚端倪再作安排。看目前的情况,依然可以说,在可贷资金还没有完全枯竭时,接下来就要看他们的市场策略够不够灵活。开发商一旦愿意以价格换市场,能出货,说明市场自身可以发挥作用。只要这个作用发挥出来,很多政策性风险就可以在市场框架内化解。

      若以地震震级来衡量现时市场,当前也只不过是有感地震程度,不足以导致硬拐点出现。硬拐点的成因有二,一是当市场被全面冻结;二是大的经济危机引发。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只要交易关系得以维持,市场就不会大震荡。因为入市资金能够有机会得到补充,只不过资金量不会像原先那样迅猛。但这个量仍可以推动市场走向平稳。

      所以,结论由此就渐渐变得清晰了,中国楼市是具备了充分抗震系数的,当下的波动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发展商愿意,他们的命运就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前一时期调整,整个市场的价格回调还不到10%,足能佐证。可以这么说,这样一个逐阶段逐层次回调的过程一旦延续,也许买卖双方之间真可以摸索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彼此关系也可得以相应的校正。

      无论如何,不应该允许楼市再去走一放就涨,一压就嚷的回头路,总在那样的怪圈里打转,是不会有出路的。须注意,这一轮调控,已将房地产市场的地位降低,相应的,长久以来附着在它身上的高利润率和财富回报值也被抑制。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整个楼市的处境已在这个方向上变得更加明确。这必然会推动整个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的到来。中国楼市未来的结构将会是:投机占比会被压至最小,投资将得到适度允许,自住需求成为核心成分。这样的住房体制的重构一旦实现,市场心态自会显得更为理性一点。这样的楼市深层次的拐点,显然还有待推进。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