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路演回放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广告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 力促G20成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
  • “利率市场化”
    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 1248家上市公司汇兑损失176亿
  • 此时此刻,楼市预期管理至关紧要
  • 为希腊“公投”捏把汗
  •  
    2011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力促G20成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
    “利率市场化”
    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1248家上市公司汇兑损失176亿
    此时此刻,楼市预期管理至关紧要
    为希腊“公投”捏把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利率市场化”
    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2011-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韦军亮

      ⊙韦军亮

      

      对于近期讨论热度极高的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近日有高层人士表示,中国已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难,原因主要不在利率非市场化,而在于管制太多。而存款利率管制主要基于防止“劣质”银行高息揽存、避免热钱流入、引导资金进行消费或进入实业,以及弥补银行历史旧账四个方面的考虑。

      那么实情究竟如何呢?

      在存款利率管制下,人们看到,高息揽存依然活跃,每逢月末、季末和年末,“揽存”的花样(如协议存款、时点存款等等)还不断翻新。另外,限制竞争存款,对大行有利,却束缚了中小银行开拓业务的手脚,客观上抑制了银行间的竞争。美国经验表明,在金融创新活跃环境下,利率管制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还会人为地加大金融风险。

      一般而言,热钱大举涌入中国主要源于对高增长带来的高回报、人民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追逐,而非国际利差(存款利率的国际差异),何况,中国还有严厉的资本项目管制。反观之,如果国际利差如此重要,那么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热钱的吸引力岂不比中国更强?事实却是,流入中国的热钱更多。

      现在,大量存款滞留银行,反映的是家庭和企业对流动性的需求,背后则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保缺失、教育、医疗、居住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困局和投资机会缺乏,而非追逐极低的存款利率带来的蝇头小利。因此,上述问题不解决,而通过存款利率管制引导资金进入实业实在是不切实际的。

      据悉,从1998年至2006年,财政已直接或间接向金融系统注资3.57万亿元。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也有几万亿。如果说,有历史旧账,即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史上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或资产减值,现在已基本偿还,难道还需要广大储户,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和民营企业,来为银行吃偏饭的经营和高福利买单吗?

      可见,在今天,当初管制存款利率的条件已不再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的弊端却在日益凸显。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稳定地获得3%以上的息差,明显优于发达市场的竞争者,这使银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在粗放式的放贷竞赛中,服务竞争,特别是差别化服务提供能力严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由于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尤其是重组、破产和清算机制,加之风险管理纰漏不少,竞争性放贷必然导致坏账、呆账率大幅攀升,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放贷竞赛也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赖于准备金率工具,这又使实体经济的资金可得性大大降低,融资成本飙升,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另一方面,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实体经济部门获得资金的成本,实际上是在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刻意”设计的一种有利于前者的利润再分配机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根据Wind资讯,作为A股的中流砥柱,今年三季度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9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9.6%,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然而,银行业上市公司和非银行上市公司的表现却迥异:银行业净利润的累计同比增速为31.9%,非银行股的业绩同比增幅只有7.9%。在过去的7个季度中,银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仅小幅回落2.5个百分点,而非银行业上市公司则大幅下挫44.1个百分点。尤其是年初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速分别为14.8%和17.0%,仅为银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半左右。

      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时至今日,其负面效应愈加凸显。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去歧视性已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作者系渤海保险资金运用部宏观与策略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