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产业纵深
  • 12:区域调查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资金频敲退堂鼓 风电产业“风光”难再
  • 海上风电扬帆 风险与机遇并存
  • 明年疫苗市场规模
    将达到120亿元
  • 前三季度“吃老本”
    造船业开始愁订单
  •  
    2011年11月4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产业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产业纵深
    资金频敲退堂鼓 风电产业“风光”难再
    海上风电扬帆 风险与机遇并存
    明年疫苗市场规模
    将达到120亿元
    前三季度“吃老本”
    造船业开始愁订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金频敲退堂鼓 风电产业“风光”难再
    2011-11-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潘高颖 ○编辑 艾家静

      “钱紧”之下,前景难测。截至记者发稿,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国内一线风电整机制造商均已发布了三季报,数据显示,这两家国内风机龙头净利润同比均出现50%左右的下滑,且两家公司的现金流都为负值。

      产业资本频敲“退堂鼓”的状况并不只出现在整机制造商,风电机组零部件生产商——叶片、塔架重点上市公司也都饱受“钱紧”之痛。靠政策刺激出的“风光”难再,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面临着消耗过剩产能、政策补贴减少、提高产品质量等新关卡。

      “没有一个行业能在政府的政策补贴下持续获得暴利。”正如一位整机制造企业高管所说,未来质量与价格的竞争将促使风电行业迎来理性发展。

      ⊙记者 潘高颖 ○编辑 艾家静

      产能过剩“传染病”

      6500元/千瓦、5400元/千瓦、4000元/千瓦、3000元/千瓦——这是风机整机造价从2008年到2011年的走势,逾50%的降幅一方面显示出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行业激烈竞争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的事实。

      一位厂商代表在2011年北京国际风能展上对记者说:“市场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后果十分严重。”在他看来,价格下降导致企业微盈利甚至负盈利,同时使得技术革新步伐缓慢,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无法参与更高端、更健康的竞争。

      记者在展会期间了解到,目前风机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零部件生产商百余家,总产能在4000万千瓦/年;而未来我国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在2000万千瓦/年以内。需求远远小于供给,设备造价自然会掉头下行。

      追溯风电大发展不得不提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的出台,规划有关“到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分别提升至8%以上”的表述可谓打响了“发令枪”,风电行业在“十一五”时期高歌猛进,装机规模攀至世界首位。但由于风电并网、远距离输送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装机容量”已远远大于“使用电量”,促使相关决策层越来越倾向于调节产业发展节奏、确保风电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0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为2826万千瓦,建设容量为3580万千瓦,吊装容量为4025万千瓦。再看另外一组发电量数据——我国风电发电量为48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风电并网容量只占全国最大用电负荷的4.2%——装机规模如此庞大,实际发电量却小的可怜。

      今年频发的风电脱网事故、吊装安全事故更给国产风电设备的质量蒙上阴影。与此同时,财政部为国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的补贴也被取消。

      “价格战之后将是价值回归。”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认为,价格竞争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随着近期行业标准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望回归理性增长。

      

      融资难 难在哪

      在风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风电融资面临成本偏高和缺乏政策支持两大困难。

      首先,风电的贷款利息使得风电项目建成后的财务费用居高不下,给企业造成债务负担(风电项目建成周期在6-10年);其次,风电生产缺乏优惠的信贷政策支持。据介绍,风电虽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但金融机构对风电项目贷款要求必须有第三方进行连带责任担保。

      据相关人士透露,建设一个风电场需要大量投资,其中设备资金的需求尤甚,但现在很多银行贷款不愿意贷给风电设备企业,不少设备商出现了减产或者项目延期的情况。

      更值得关注的是,“风机容量的性能指标和上网指标是我们考量是否投入资金的两大因素。”世界银行代表宋彦勤在风能展上如是说。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进入“寒冬”的风电设备行业中,多数企业面临资金紧缺,这其中除了利润缩水外,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就是并网顽疾尚未解决,且质量仍然堪忧。

      针对“上游核心制造技术缺失、下游输出不畅”的现状,一系列行业准入门槛将适时出台。

      据悉,由工信部会同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将促使国内风机设备商更注重技术改造和提高产品质量。

      在并网问题上,“十二五”期间将改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模式为“集中+分散”的方式,发展低速风场,鼓励分布式微电网的发展。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离负荷终端更近的低速风场布局,将成为行业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