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鹏峰 ○编辑 艾家静
周颖铭(化名)是周家村走出的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之一,尽管离家已有多年,但一直密切关注着老家的发展。
看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为这个村庄带来的改变,她欣喜,但也暗暗忧虑。
小时候,一到夏天她就会和伙伴们一起下河游泳,那个时候,往深了走到淹没脖颈,都不会踩到淤泥,但就从几年前开始,岸边堆起了浅浅的一层黑泥,村里的很多人说,现在的水没有以前好了,河底也没有以前干净了。
国庆假期,看着湖面频繁来往的游艇,周颖铭也会怀念游艇轰鸣声驱走的宁静,看着岸边游艇带起的淤泥觉得难过。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的村民不能“靠水吃水”,靠责任田生活也很困难,因为人均仅有0.7亩地。
外出务工是这个村大部分青壮年的出路,很多人都在宁波做泥瓦匠,攒下的钱变成了村里一栋栋颇显富足的小洋楼,但他们出外谋生时,租住的房子或许仅有十几平米,其中的辛酸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
想到这些,周颖铭又觉得旅游业的发展及至县里“强工兴城”战略的提出无可厚非,至少给村民褪去“民工”标签带了一线希望。
但王瑛亮的话则一直让记者难以释怀。王瑛亮来自舟山某县,他说在开发前,因为沿海,他的家乡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为了开发以及沿岸居民的财产安全,县里沿海修起了大坝,但几年后,家乡那一片白色的沙滩慢慢地消失了,落出了咯脚的黑礁石。
“小时候,经常光着脚和伙伴们一起在沙滩上奔跑,但现在穿着鞋走都觉得不舒服。”王瑛亮说。
因为修建大坝,人为改变海水的流向,沙滩被渐渐卷入海底。时至今日,当地政府才知道当初决策的失误,又开始拆毁大坝,但王瑛亮说,那片沙滩一时半会又怎能恢复。
自身经历告诉他,鄱阳湖要发展就应尊重自然禀赋的生态资源,避免大肆的改变河道和沿岸的山体。
在“富”与“绿”之间,鄱阳县一位政府人士私下跟记者说,要保护生态就不能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包括旅游业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污染,但不发展,一味地保护环境,也得不到任何补偿。
鄱阳是一个穷县,全县人口接近160万,但因工业不发达2010年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县里公务员工资收入很少,一个已经工作几年的公务员告诉记者,他每月工资800多元,现在随便在外面吃一顿饭就要100多,房子也涨到3000元/平左右了,无奈的他只能“啃老”。
要解决这一问题,陈耀提醒说,就得把好招商关,注重质量和效益,因为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吸引更多人投资的一大资源,不能为一时的经济效应而破坏环境。
虽然县里为生态保护做了很多努力,但周颖铭还是担忧王瑛亮家乡的遭遇会在她的家乡重演,只愿多年以后,夏天还可以下河游泳,河水依然清澈;夜空依然繁星点点,可以看到那条乳白色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