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南辕北辙的“扭转操作”
  • 政策“微调”意在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 文化产业股成长性值得期待
  • 资源与财富分配失衡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
  • 如何让流动小食摊守信用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不合格
  •  
    2011年1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南辕北辙的“扭转操作”
    政策“微调”意在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股成长性值得期待
    资源与财富分配失衡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
    如何让流动小食摊守信用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不合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南辕北辙的“扭转操作”
    2011-11-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袁 东

      海曼·明斯基是20世纪以研究金融危机著称的经济学家。他早在1975年出版的《凯恩斯<通论>新释》中就论证过债券收益率曲线对信贷创造以至经济稳定性的标示意义。

      明斯基认为,正常情况下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应是斜率为正,也就是向上倾斜。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这符合风险溢价说——期限越长不确定性越大。正是这样的期限结构,决定着金融机构的杠杆使用和信贷创造。只要这种杠杆处在一定限度之内,金融市场的运行就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反,如果债券收益率曲线斜率为负,向下倾斜,表明长短期收益率倒挂,利差为负。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则无从借短贷长谋利差套利,不仅不会增加短期融资,反而会抛售短期资产,致使短期收益率进一步上升,这将进一步压缩金融机构的短期负债。收益率曲线越是向下倾斜,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程度也就越大。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和发放功能下降,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减少,信贷环境紧缩,无疑会减缓经济增长。

      债券收益率曲线形态的变动,受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极大,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形势。在经济趋于过热,资产市场泡沫逐步增大的过程中,伴随央行为减小通胀压力而不断上调短期基准利率,市场短期收益率会快速上升。当长短期收益率趋于相同时,也就是繁荣的顶端和泡沫破灭之时,金融机构基于利差趋于零而无套利机会,短期融资和中长期放款都会趋于停滞,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破灭。在长短期利率进入负值,也就是经济萧条阶段。随着央行为避免经济萧条而下调短期利率和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市场短期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停止向下倾斜,渐变为向上倾斜,利差转变为正值。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随之增大,信贷创造和发放功能增强,金融市场和经济重新趋于活跃。

      自从18世纪以实施不完全准备金(部分准备金)制度为典型特征的商业银行出现以来,就离不开杠杆的使用,产业企业也一样。而杠杆的使用,离不开向上倾斜的正收益率曲线。在危机和萧条之间,理论上存在着最大杠杆率和最小杠杆率,同样存在着适合金融市场和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佳杠杆率,但从来不曾有过杠杆率的无限上升,所以也不可能无止境地去杠杆化。

      美国的情况,完全可以验证明斯基的理论观点。

      由于经济增长率从1990年开始下滑,股票价格指数也下跌,为了刺激景气,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989年的9.217%下调到1992年的3.53%,信贷活跃,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景气由此逐渐上升,人们对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刺激远期利率上升,遂有1992年收益率曲线的陡升。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200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时,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无不向下倾斜,长短期利差逐步缩小乃至降到零,并变为负值,经济也就陷入衰退和萧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次贷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基准利率迅速下调到接近零,尽管长短期利差从负值转为正值并呈上升态势,但短期收益率在快速下降到历史低点的同时,长期收益率也在迅速下降。今年9月底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到1.7%左右,是1946年以来的最低点。

      收益率曲线从2008年以后趋于斜率为正,开始向上倾斜,尤其是2010年的斜率不断扩大,为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奠定了基础。但今年以来,这个基础越来越脆弱。隔夜拆借利率与2年期国债收益率几乎不存在利差,2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大幅度减小,收益率曲线趋于扁平。这是因为,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鉴于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美联储和白宫,都急于恢复金融机构的放贷功能。这又需努力形成一条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所以产生了矛盾。收益率曲线到底向哪个方向变动,就看现实要求政策偏向矛盾的哪一个方面了。

      从9月美联储时隔近50年后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nst)” ,即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看,实则是在努力维持收益率曲线的扁平化,这是以削减金融机构信贷创造与发放功能在推动去杠杆化,与美联储宣布“旨在压低长期利率,并为萎靡不振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的刺激性意愿正好相反 。真不知美联储是怎么想的。

      相比格林斯潘,伯南克是位学院派经济学家,不会不熟悉明斯基的收益率曲线理论。但他所主导的 “扭转操作”,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难以理解之处。偏偏他的想法和主导的政策对全球金融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即使去杠杆化是正确选择,但若不顾市场实情过度推行去杠杆化,致使短期内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瘫痪,所谓中长期均衡和增长恢复又将从何谈起?由此说明,“扭转操作”是个糟糕选择。如果长短期收益率在历史低点重合,将意味着市场形势更趋恶化,货币政策也将变得无能为力。美国当下需要的,不是压低长期利率,而是创造一条正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以此强化信贷创造和发放的基础。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