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经历了3个阶段。从经济结构变动角度看,不仅需求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也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影响。数据显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降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张前荣
一、近一轮经济周期中经济波动指数高位回落
产出缺口常被用来衡量经济周期波动,它反映了实际产出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可以通过H-P滤波分离出实际产出的趋势项作为潜在产出,进而得到产出缺口率,将产出缺口率与100相乘得到经济波动指数。从经济波动指数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经济波动指数越大,经济波动性就大,反之表示经济的波动性较小。
经数据整理,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经历了3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是1978至1989年,这一阶段经济波动指数围绕0.48的均值上下波动,表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究其原因可能与这期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中央计划仍主导经济运行有关。
第二阶段是1990至1999年,这个阶段经济波动指数变化较大,围绕0.96的均值上下波动,1995年甚至达到1.68,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波动较大,经济运行不够稳定。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期间我国政府一改以往以中央计划为主的行政手段,而逐渐开始尝试利用微调的方式来调整经济,在调整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了经济大幅波动。
第三阶段是2000至2010年,这一阶段经济波动指数围绕0.4的均值上下波动,最小为0.029,表明这期间我国经济波动减小,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这期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体而言,经济波动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即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图1 经济波动指数走势
■
二、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
从经济结构变动角度来看,不仅需求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也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探讨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时,就不可避免涉及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1.需求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图2 需求结构的标准差变动趋势图
■
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三大需求占GDP比重的变化,三大需求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反映了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研究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标准差是综合反映变量变化的理想指标,它能灵敏地反映变量的变化程度。
需求结构标准差的变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见图2)。
第一阶段是1978至1984年,这一阶段需求结构的标准差波动位势较高,但变化较为平稳,均值为0.193,这期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中央计划仍是经济运行的主导。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98年,这个阶段需求结构的标准差波动较大且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均值为0.186,这期间我国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和“软着陆”阶段,这两个阶段一改以往以中央计划为主的手段,而逐渐开始尝试利用微调的方式来调整经济,并取得了成功。
第三阶段是1999至2010年,这一阶段需求结构的标准差集中表现为位势较低,变化较为平稳,均值为0.163,这期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显著下降的阶段。
由此可见,需求结构的标准差变动阶段基本与我国经济所处阶段相对应,这表明需求结构的变化确实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冲击。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结构的标准差在2008至2010年出现了回升,均值为0.165,这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这一阶段,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
图3 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变动趋势
■
从图3中可以看出,消费率和投资率变动趋势有如下特征:第一,1978至2009年的消费率均大于资本形成率,2010年资本形成率超过消费率;第二,消费率平缓下降,资本形成率平缓上升,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为2010年的47.4%,资本形成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三次产业比重的波动系数分别为0.37、0.04和0.21,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三次产业增长率的波动系数分别为0.59、0.39和0.31,这表明第一产业波动较大,而第二、三产业波动较小。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这段期间正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最为频繁的阶段,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经济波动。由于第三产业的劳动要素密集程度高,其本身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小,因此,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够有效减小经济周期波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对稳定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加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减少,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减小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是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助于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3.所有制结构
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及其变化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程度。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国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较大,而私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较小。主要原因如下。
从国有制企业内部来看,国有企业有较强烈的扩张欲望,一方面,国有制企业职工个人往往缺乏监督国有制企业提高效率的直接激励;另一方面,作为国有制企业实际控制者的企业经理来说,企业规模又是其社会地位、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具有尽可能扩大企业规模的激励。
从国有制企业外部来看,一方面,作为国有制企业所有者代表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地方经济的增长来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政绩,往往热衷于工业立市和外延式经济扩张;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往往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其综合结果是国有制企业的投资规模容易出现过快增长,引发投资过热,最终导致经济过热。一旦出现经济过热,中央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性经济政策。因此,国民经济中国有制经济成分比重降低,将会减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三、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选取以下四个变量构建模型:经济波动指数;需求结构:用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所有制结构:用国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表示。以经济波动指数为因变量,其余三个指标为自变量,构建模型(从略)。
从结构变动因素看,需求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9.4%下降到目前的31%,下降了约38.4个百分点,导致波动指数下降4.34,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降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2.1%下降到目前的47.4%,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导致经济波动指数上升2.48,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消费率的持续降低加大了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此外,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太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明显下降,还是导致了其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增强。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