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自酿自饮的“苦酒”
如同一座已堆积得非常高的叠叠高木塔,当底下一根根木块被抽走并放置于塔顶时,整座木塔就随时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当前的光伏行业正是这样一座木塔,而欧债危机和多年来的行业无序竞争、产能跃进正是这一根根被抽走的木块。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艾家静
“寒冬”饮“苦酒”。
年初至今,国内光伏行业经历了价格暴跌、库存激增、债务高企、海外“双反”等一连串厄运,整个行业在三季度末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场一片萧索。尽管欧洲主要光伏安装国削减补贴以及随后爆发的欧债危机被视为导致上述一幕的直接导火索,但本报记者近日从业内多方调查获悉,当前的这种困局其实早在近几年光伏行业无序竞争与产能跃进的过程中就已肇因。
事实上,正是去年光伏行业高歌猛进之际的大量投机性新增产能,才酿成了今年来价格一路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苦酒”。而最低价中标与低行业标准这些行政弊端则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上述行业“乱象”。
光伏投机潮之祸
——中小企业停产潮
“去年到今年有非常多的厂商投入太阳能行业,但这些厂商并不是以经营企业的出发点来投入,更多是带着投资甚至投机的心理,希望在太阳能行业赚取暴利。这些厂商的进入并没有给光伏行业带来技术,而仅仅带来了资金和快速吸取利润的做法,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的管理人士近日在向本报记者总结这轮行业低谷的教训时如此评价。
据他透露,不少房地产企业自去年政府调控地产行业之后就开始大量进入光伏产业。由于房地产业一直是暴利行业,当这些赚惯了快钱的房地产商带着大笔热钱滚入光伏行业之后,也将后者视为又一个赚快钱的“聚宝盆”。
“不料今年市场急剧变化,这些习惯快进快出的企业为了抛货,根本没有成本和价格观念,任何价格都抛,由此造成了恐慌,组件价格随之出现更快速地下跌。”上述管理人士说。
有数据显示,自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分别下跌了约45%、52%、53%、42%。
除了房地产企业外,去年还有大批纺织、代工企业也大举杀入光伏行业,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中国著名的织袜制造商浪莎集团。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称,浪莎集团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翁荣金和总经理翁荣弟在去年10月决定进入光伏行业,并为此准备了10亿元现金,将购买100台相关设备,建立起从切片到组件的光伏流水线。
翁氏兄弟并不是投资最大的。“合伙投20亿、30亿,甚至50亿元开厂的大有人在。”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会长罗之彤说。
作为国内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浙江投资光伏的热情也最高。目前,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且规模在100MW以下。
放眼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就是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
“目前中小光伏企业的停产潮已经出现。但这也是正常现象。对很多企业来说,回归本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说。
国内最大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中环光伏副总经理徐永邦则告诉本报记者,很多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光伏企业连设计资质也没有,画的设计图纸根本不符合要求,常令电力系统啼笑皆非,招标时被卡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企业托关系找路子,让自己的设计通过审核,结果并网运营后就经常会跳闸。
废次料横行之殇
——行业面临致命威胁
如果说产能过剩仅仅导致光伏产业消化不良的话,那么在大量投机资本蜂拥而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低质、低劣光伏产品则可能真正给行业带来致命威胁。
“以多晶硅料为例,一些无序进入的小厂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废次硅料作为生产电池和组件的原料,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上述管理人士说。
在他看来,环保做得再好的厂商对付废次料尚且有问题,更不用说这些新入行者在处理废次料时对环境的破坏了。
据他透露,江西、浙江等省份甚至有“废料镇”:就像家庭作坊一样,将废次料拿回家处理,其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而今年以来,有大量这类废次料通过非法途径进入中国,给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这些废次料通常会从中国香港地区或越南走私进口,其价格大概只有正规硅料的一半左右,大多是半导体厂或多晶硅厂淘汰出来的次品,一年的进口量大约有2万吨。
“这种现象的另一大影响就是对光伏产品的20年或25年质量保证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上述人士表示,用这些废次料生产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短期内看不出影响,但几乎可以肯定其无法正常运转20年或25年。
通常,好的企业为了让组件能稳定运行25年,会用到很多关键材料,如背板上会贴一层高科技的膜,具有防止高压、避免漏电、隔水隔热的功能,是一种高科技的复合产品。
“但这种膜价格较高,有些企业就用了低价低质的膜。”该人士十分气愤,“这种做法不仅对其他好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更影响到整个中国光伏行业在海外的信誉和口碑。”
“通常一个电站会在验收时约定几个月的维护时间,但有些毛病不会马上显出来,结果在维护时间过后常常暴露出来。”徐永邦告诉记者,一些小组件企业、小设计单位怀着“赚一把就走”的心态,虽然也订了保证运行25年的协议,但这些小企业到时候可能连找都找不到,更不用说索赔了。而一旦达不到发电年限,发电量就会损失,收益就受影响,
首当其冲遭遇损失的就是电站的投资方,同时,负责贷款的银行及国家电网也会利益受损,因为需要将电力延伸到电网内,最终可能是全民埋单。
更可怕的是,用劣质材料做成的光伏电站还存着安全隐患。据了解,以废次料生产的电池或劣质逆变器通常含杂质,当杂质成分过高的话,电流会直接短路,甚至可能引发燃烧。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此前在江苏射阳的一个光伏电站项目就曾出现一台台逆变器接连冒烟、烧掉的窘事。最后,厂家为此不得不派了10多个人到现场随时准备更换。而烧掉之后的光伏电站需要维修、保养,很长一段时间都发不了电。
最低价中标之弊
——高精尖卖出白菜价
如此多的企业一哄而上进入光伏行业本身就很不正常,部分企业用低质、低价产品无序竞争则更不合理,而国内此前采取的最低价中标做法,某种程度上却成了它们的生存土壤。
“国内光伏电站招投标采取的低价中标机制不合理,例如普遍成本达到每度电1元的项目,有人以每度电9毛来竞标,我们就会怀疑其是否有猫腻,难道不应该研究一下?另外,一些厂商的资质也应看一下:看哪些厂商的产品能撑到25年。”上述光伏企业管理人士说。
据他介绍,在海外,银行通常有一份名单,将光伏企业分为A级、B级、C级等不同等级,以其过去几年的安装记录来认定其资质是一流还是二流,再考虑给多少贷款。银行并非看厂商的规模大小,更多看工程安装记录和认证程序。同时,海外光伏行业本身也有较强的自律体系。但在国内,既没有这份评级名单,也没有自律体系,而是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来选择光伏产品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正常的情形都可能发生。这在他看来正是导致无序竞争的关键。
“任何一个产业在它的发展初期,都需要政府强大的支持。但不能够采取最低价中标的方式,这是不对的。”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便宜没好货,好货白菜价——这就是最低价中标导致的后果。
“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导致一些报低价的企业在选择设备时什么便宜用什么,如为了能中标把逆变器一些应有的功能削弱了、性能降低了,只要能达到国家的最低指标就行了。最后,一件原本和汽车发动机同样重要的高精尖东西卖出了白菜价。”徐永邦说。
此前的国内首次光伏特许权招标——敦煌1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就曾出现过0.69元/度电的超低价,并一度受到业界的集体“炮轰”。
另一方面,徐永邦认为,由于国内相关指标订得过低,几乎所有企业都能达标,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砝码。
“或许有的企业建一个电站省了500万元,但在运行过程中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故障。现在很多甲方都在后悔:当初为了省一点点钱,现在却需要付出十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去弥补损失。”徐永邦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