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专 版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商品价格的资产化变异
  • 如何让ETF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
  • 时间结构决定价值高度
  • 德法欲瘦身欧元区传递危险信号
  • “管家”“败家” 国企巨头触礁
  • “去房地产化”助力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  
    2011年1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商品价格的资产化变异
    如何让ETF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
    时间结构决定价值高度
    德法欲瘦身欧元区传递危险信号
    “管家”“败家” 国企巨头触礁
    “去房地产化”助力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去房地产化”助力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2011-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温建宁

      

      文化产业首次被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标志着中国决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发生重大调整,社会效益超越经济效益被置于重大战略任务的首位。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正成为历史性选择的必然环节,创造了促使房地产行业从国民经济支柱地位退出的条件。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1993年国家推出商品房市场以来,尤其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以来,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海南、北海区域性大起大落,以及全国性暴发式增长过程,其18年的发展周期已足够长,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后任何其他行业持续发展的周期,以至于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度和边际效应都在逐年降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积累了太多社会矛盾,在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和谐均衡的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定程度上就是弥补物质发展的不足,解决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问题,自然经济发展的支点不能再依赖过度金钱化的房地产业,凝聚人心构筑民族文化自信心,就得从文化品质提升和消费着手,就是要从根本上彻底扭转积累房子的财富拜金狂潮。现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文化产业的培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变革,不仅是国家国际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分流所需资金支持,既是增强文化产品思想震撼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掘文化创意产品艺术感染力的关键点。文化产业完全不同于房地产行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选择,内容也不像房地产行业那样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而是核心要素组织的有益文化营养再创作,融合的是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凝聚的是文化创意等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创作品,能有效对接旅游、通讯、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培育,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甚于房地产,所以去除了房地产过分“吸金”影响,剩余资金和流动性才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淘金”,配置和培育出新型文化业态。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有助于为房价向合理价值回归打开通道,既能最大限度提升国民幸福感觉,也能有效消除两极分化日益严峻的局面。据《求是》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就“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揭示,在当下,提高工资和降低房价最能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工资增长受制于各行业和领域的限制,也受制于劳动者对社会和就业单位的贡献大小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较大、令人满意的上涨幅度,那么房价重新以居住功能定位,而不是以财富表现形式定位,剔除附加在房地产上面的货币价值,就是促进房价走向价值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或将是提升民众幸福感觉的最佳之路了。

      随着文化产业支柱性地位的奠基,这种质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发生着“核裂变”。不但能促使国人从对房子这种财富性“物”的追求和拥有解脱出来,转变为在文化上,从“内心精神感受”层面去体验“幸福感觉”。而且,从去年4月地产商和民众之间混沌博弈开始,到今年10月中国经济“去房地产”预期明确,在地产全行业价格松动快速“洗牌”下,地产商们不得不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最不情愿的价格层面“忍痛割爱”,甚至不惜竞争性降价追求销售量增长,这都预示着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渐入“提速”佳境,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盈利时代正经渐渐远去。

      下一步,我们希望尽快看到文化产业的兴盛,推动国家进入国民摆脱焦虑、急躁、浮躁心态,进而形成高度民族凝聚力的新时代。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