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专 版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央行: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合法性
  • 从政策微调看经济平滑转向
  • 奥央行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 国内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仅3%
  • 朱宏任建议放宽民资参股金融机构限制
  • 浙江证监局曝光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 刘明康:金融机构必须减少杠杆化
  •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 环渤海再添增长极
  • 三机构新获QFII资格
  • 两公司IPO申请14日上会
  • 金融IC卡应用扩展 产业链国产化将加快
  •  
    2011年1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央行: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合法性
    从政策微调看经济平滑转向
    奥央行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国内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仅3%
    朱宏任建议放宽民资参股金融机构限制
    浙江证监局曝光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刘明康:金融机构必须减少杠杆化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 环渤海再添增长极
    三机构新获QFII资格
    两公司IPO申请14日上会
    金融IC卡应用扩展 产业链国产化将加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政策微调看经济平滑转向
    2011-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国的经济政策终于出现了微调。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政策松动的开始,央行不会再收紧银根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年底前应有一次下调。对于这种期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此次政策调整,只看作资金松绑,那就有点近视了。

      早在8月8日,笔者曾撰文《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有哪些微调》,对年底以前的政策动向就做过评估。当时有报道称,央行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松动。但笔者认为,央行在上半年的做法在下半年肯定不会持续,因为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情况都已经出现,央行已经没有空间了,政策微调势在必行。

      现在的所谓“微调”不仅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需要调整。比如,对小微企业的9类支持措施,就包括了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不仅如此,在10月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宏观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完善财税制度,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结构性减税等。这些措施其实已不是“微调”了,而有很强的指向意义。

      那么,这是指向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回到经济基本面,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经济趋势的必然性。

      首先看外部情况,主要是出口情况。出口曾经是近3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国家信息中心景气模型,在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出口一致合成指数基本保持平稳,但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指数急剧下滑,到次年8月跌至谷底。后来,在刺激措施干预下到2010年5月又升至历史最高峰。以后则一路下滑至今。

      出口的这种大幅度波动意味着什么呢?从近年来的实际增长和环比数据看,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波动幅度也许会和缓,但现在欧美经济已经转势,要保持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强劲出口已经十分困难。因此,这一方面反映出发达经济体正在经历的经济阵痛,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出口的趋势并不乐观。所以,对出口这个引擎的未来贡献率要重新评估。

      再来看内部情况,先看投资。投资也是近3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尽管最近几年人们对投资效率有不少诟病,但是无论从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需求看,还是从各地的均衡发展看,尤其从后发地区的发展需求看,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必要的。这一点可以从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中得到证明。

      但是,对于增量型投资增长,如果不重视它的效率、资源与环境问题,乃至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那是要吃苦头的。因此,现在要改变以往的思路,从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对房地产投资,现在正碰上刚性调整。如果一味大规模建地造保障房来平衡需求,那么很快就会出现资金问题和社会负担问题。但是,如果从完善和提高存量房的品质上做文章,情况就不同了。

      所谓“完善和提高存量房的品质”是指对那些居住功能不全的房屋实施升级改造。比如,安装节能保温窗、改造供暖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对有条件的多层居民楼实施住宅电梯安装改造等。这些存量改造投资,不仅能迅速改善民生,而且会带动企业与居民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比增量房建设有更多好处。因此,改变投资思路非常重要,尤其对上海和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更为迫切。

      此外,就是居民消费增长问题。在海内外对于消费需求现都寄予了厚望,一般评估,13亿人的消费市场按15%的增速计算,将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但进一步看,现在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居民收入出现断层,如果最广大民众的收入不能持续增长,物价又离奇波动,那么消费需求的增长前景是不乐观的。

      因此,综合这三方面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来观察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一个明显趋势是——要依照调结构、转方式的原则,向“保增长、顾民生、增就业、促消费”的方向平滑过渡。在此过程中,未来的投资、消费及出口情况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都需要平滑转向。同样,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需要跟进调整。舍此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