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钱沿周刊1
  • T2:钱沿周刊2
  • T3:钱沿周刊3
  • T4:钱沿周刊4
  • T6:钱沿周刊6
  • T7:钱沿周刊7
  • T8:钱沿周刊8
  • 稳健货币政策将现两大“预调微调”
  • 纽约原油盘中突破100美元
  • 我们也要警惕债务危机
  •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拟定五大突破方向
  • A股昨又“莫名”大跌
  •  
    2011年11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稳健货币政策将现两大“预调微调”
    纽约原油盘中突破100美元
    我们也要警惕债务危机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拟定五大突破方向
    A股昨又“莫名”大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也要警惕债务危机
    2011-1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时寒冰

      近30年来,全球发生了很多次经济、金融危机,而这些危机几乎都与债务有关。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等等。

      以前的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举债发展民族经济,由于投资巨大而效益低下,造成无力还本付息,最终演变成债务危机。而最近几年的债务危机,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之高福利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障碍,最终演变成棘手的债务危机。

      这些危机似乎都与中国无关。当中国从一场又一场债务危机中走出来,委实给各级当政者带来了很多自信。

      但是,这绝不可以成为漠视债务危机的资本,恰恰相反,中国既有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也有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

      为什么?在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卖地、税收等方式,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而现在,卖地的收入由于高房价的常年透支,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事实上,北京等地的卖地收入较之往年,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放行地方债乃不得已而为之。问题是,一旦放开,还能够确保地方债不失控吗?毕竟,地方政府举债搞投资的动力永远都是非常强烈的。

      中央级的投资项目,同样负债累累。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1.12万亿元流入铁路,尽管投资巨大,仍然满足不了庞大的资金需求,中国铁路负债已高达2万亿,如果不继续融资,相关建设将半途而废,如果继续追加投资,负债势必会进一步增加。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福利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的投资少,似乎没有高福利催生出债务危机的隐忧。问题在于,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弱抗风险能力,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很容易演变成社会性危机。而且,中国原本应该表现为负债的项目,实际上是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完成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负债,是对国民的隐性负债——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折算成美元后,已经超过美国28.2%,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隐性负债一旦爆发危机,将与欧美的债务危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表现为货币的突然贬值。货币超发必然导致民众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内需的拉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隐性债务的危害性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永远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