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高利贷
  • 央行政策微调或将从微观转向宏观
  • 确立公信力
    是股市改革的基础与核心
  • 外资布迷阵: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 互赢: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最大效应
  • 稻盛和夫的人生第三课
  •  
    2011年11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高利贷
    央行政策微调或将从微观转向宏观
    确立公信力
    是股市改革的基础与核心
    外资布迷阵: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互赢: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最大效应
    稻盛和夫的人生第三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政策微调或将从微观转向宏观
    2011-1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央行报告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当前由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已被基本上稳住,但是就货币供应的增长而言,依然存在着部分过紧的问题。而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格局的复杂化,央行近期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扩张,可以视作在为货币政策的宏观层次微调作铺垫。

      周子勋

      央行在前天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对比二季度报告的措辞,人们注意到,央行这次并未提及“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首次提到了“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说到货币政策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可以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扩大中找到蛛丝马迹——央行日前透露,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从今年10月起,央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按完善后的口径,则今年10月M2余额为81.68万亿元,去年10月M2余额为72.35万亿元,同比增速12.9%。

      在笔者看来,这毫无疑问释放出了一些明确信号:其一,自去年年底以来,通过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数量型对冲工具,基本上稳住了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带来的风险,但是就货币的供应增长而言,依然存在着部分过紧的问题,尤其是近期的流动性出现压力。其二,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格局的复杂化,国内物价得到基本控制,政策微调的局面或将从前期的微观层面上升到货币政策的宏观层面。

      从信贷资金的情况来看,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环比在10月双双下降,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并未改变。可以看到,往年10月新增贷款大都只有9月的一半,而今年9月新增贷款却只有10月的八成。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68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与此同时,10月末,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较9月的13%降低0.1个百分点;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较9月的8.9%降低0.5个百分点。

      而从银行间市场利率角度观察,10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的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75%,与上月基本持平;一年期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5.69%,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这明确无误地显示市场短期流动性紧张局面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在近期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已得到了体现,央行15日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较前一期下降8.58个基点至3.4875%。这是自8月中旬以来,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首次低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虽然央票利率下调直接受到债券市场牛市的影响,但作为政策风向标,市场还是嗅出了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统计数据显示,央行本周到期资金为560亿元,而此前三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都在1000亿元以上。从回笼力度来看,一年期央票此前三周都保持在200亿元以下。到期资金持续减少,回笼量增加。与此同时,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发行的金融债也开始获批,年底前发行的总量可能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因此,就市场资金需求而言,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已出现了部分微调的趋势。

      央行报告这次不提“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与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关系。10月CPI降至5.5%,未来几个月还会有所下降,持续了近一年的物价上升压力在近期终于得到了缓解,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由此成了从现在到明年年初的主要目标。国家主席胡锦涛上周在G20峰会的讲话强调“全球当务之急是保增长”,意味着中国的主要任务已由“防通胀”转为“保增长”。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之前已在多次讲话中释放出政策微调的信号,10月贷款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预调微调的目标非常准确,对象相当明确。货币信贷政策预调微调要求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保有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象是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宏观政策预调微调下的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加的一大忌讳是流入股市楼市投机炒作以及其他各类炒作市场,特别是被高利贷吞噬。所以,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物价仍将是货币政策的重点。

      至于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显然是对国际货币经济组织报告的礼貌性回应,以消除市场的过分担忧。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首份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报告(FSAP)称,若单独来看,中国的信贷、房地产、汇率和债务都还处于可承受范围,但如果一起发作,将令中国的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其实,中国经济风险短期内集中爆发的可能性极小。监管部门早已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针对风险大幅提高了相关拨备率标准。而银行信贷问题,则完全可以通过相关的市场操作剥离不良资产,这也早有先例。房地产的政策调控正一步步刺破泡沫。

      笔者以为,现在尤其值得密切关注的,倒是商务部正在紧急调研酝酿的外贸新政。受欧债危机的系列因素影响而持续下滑,我国出口并且可能出现负增长。刚刚公布的10月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回落至20%以内,而10月出口同比增速在扣除春节因素后,更已落到了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中国经济新动力究竟如何切换,举世关切。

      央行近期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的扩张,还有一个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为应对以欧美为首的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影响,以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开始了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在亚洲国家中,新加坡、印尼和巴基斯坦央行近几周不约而同放松货币政策,印尼更是在本周意外降息50个基点;韩国宣布连续5个月维持利率稳定。同日,马来西亚也作了同样的决定。所以,央行此举,可以视作货币政策在为宏观层次的微调作铺垫。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