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寿险增长僵局持续
    保险股现资金净流出
  • 电子行业的
    生命周期
  • 资金持续流出券商有色股
  • 5日均线得而复失
  • 国债指数一枝独秀
  • 两市基指双双下跌
  • 国内商品维持震荡
  • 机构活跃度全面收缩
    一机构买入久其软件
  • 地产股拖累恒指走低
  •  
    2011年11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市场·动向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市场·动向
    寿险增长僵局持续
    保险股现资金净流出
    电子行业的
    生命周期
    资金持续流出券商有色股
    5日均线得而复失
    国债指数一枝独秀
    两市基指双双下跌
    国内商品维持震荡
    机构活跃度全面收缩
    一机构买入久其软件
    地产股拖累恒指走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寿险增长僵局持续
    保险股现资金净流出
    2011-1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邹靓

      ⊙记者 黄蕾 ○编辑 邹靓

      

      在没有受到突发性事件刺激的情况下,保险股近日却出现了异动。11月16日、17日两个交易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在A股市场的股价踉跄下跌,下跌幅度均超过上证指数。

      有迹象显示,部分资金开始抽离保险股。大智慧统计的资金流向数据显示,A股三家保险上市公司均呈现资金净流出,16日净流出0.08亿元、0.68亿元、0.42亿元,17日净流出0.04亿元、0.7亿元、0.33亿元,两日合计净流出0.12亿元、1.38亿元、0.75亿元。

      事实上,自11月指数达到反弹高点以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多次出现在大宗交易榜单上。中国平安于11月1日、2日、4日、10日、16日合计出现5次,累计交易金额约1.6亿元;中国人寿于11月10日、16日合计出现2次,累计交易金额约0.53亿元。

      保险三巨头中,中国平安的净流出资金相对较多,主要是源于市场对其有再融资需求的预期。由于前三季在投资上伤痕累累,直接导致保险三巨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相对资本还算“宽裕”的中国太保而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资本饥渴“近在眼前”。考虑到还有一个深发展需要“照顾”,中国平安相对更令市场担忧其再融资的压力。

      实际上对于大盘股而言,中国平安、中国人寿11月以来的大宗交易金额并不大。但卖方身份却值得关注。大宗交易榜显示,11月以来保险两巨头的卖方营业部均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昌路营业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而这两家券商营业部一直被业内视为QFII云集的大本营。

      对于保险股这两日的大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研究员表示,没有明确的不利于保险业的负面性事件发生。他们分析认为,QFII等资金选择抽离保险股,主要是因为保险股前期已有一波反弹,累积了一些获利资金。加上目前寿险形势并不乐观,在没有明确利好因素的情况下,一些资金选择套现也合乎情理。

      的确,最新出炉的10月保费“成绩单”也显示,寿险业增长僵局持续。兴业证券分析说,2011年前10个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累计保费增速分别为1.4%,30.5%,7.4%,保费增速较上月进一步下降,继续创出年内累计保费增速新低。其中,中国人寿10月单月保费同比下降16%,太保寿险10月单月保费同比零增长,可见寿险业务增长的僵局仍未打破。

      另外,昨日一则“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人称,交强险可能在明年向外资开放”的消息,也让市场人士担心保险上市公司的产险业务会受到一定冲击。其实,这样的担忧出现得过早,因为从短期来看,向外资放开交强险业务,对本土保险公司的冲击有限。一方面,目前在华外资产险机构网点不足、IT支持欠缺,这些在硬件条件上的“短板”,决定了未来两三年内外资产险的车险保费规模将有限。

      或许最黑暗的时候即将过去。因为按照主流投行的预计,第三季度将是保险公司今年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换言之,第四季度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将会“触底反弹”。从第四季度开始,评估利率的上调有助于保险公司业绩提升;从保费收入数据上来看,从11月开始或将有明显改善。

      当然,在这个改善的过程中,股市能否好转依然是决定保险股表现的晴雨表。逻辑在于: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利差,在这种盈利模式下,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