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给央企打“预防针”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布了《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央企警惕地缘政治变动等风险,加强对未来风险总体形势的研判。专家认为,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央企境外投资正进入风险高峰期。央企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风险防范应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今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地缘政治更趋复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包括央企在内的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风险防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不可否认,央企近年来“走出去”有很多成功案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一些企业也交了不少“学费”。审计署今年5月发布的一组公告显示,多家央企境外投资出现亏损。
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分析,上一次央企面临较大的境外投资风险是在2008年。当年,不少企业境外投资出现了决策失误或亏损。今年以来,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加重以及中东、非洲等地区政治形势的动荡,央企境外投资再次进入风险高峰期。此次风险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并且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以往被认为很安全的投资项目可能变得“危机四伏”。
这并不是国务院国资委今年第一次对央企规避投资风险提出要求。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并于7月1日实施。两个《办法》明确了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并在具体规范中予以体现。“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发布说明规避央企投资风险的体系正在完善。央企既要全球化、实现‘走出去’,又要重视制度建设和改革,二者缺一不可。”袁钢明说。
对于2012年央企投资面临的形势,国务院国资委在《通知》中称“仍将十分复杂”。这对央企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央企应加强“自我诊断”,多从自身找原因。袁钢明则建议,针对央企境外投资,今后要制定更严密的制度和规则,建立系统的关于投资决策的制定、上报、审批、回馈、落实、问责等一系列程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