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圈挖墙脚“变本加厉”
|
⊙记者 王晓宇 ○编辑 梁伟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53家券商共完成231家IPO承销项目,较去年同期减少31家;同时券商已公布的承销及保荐收入合计107.8亿元,同比下滑11.1%。收入缩水却无碍投行圈中互挖墙脚,即便是临近年底丰厚奖金快要到手,投行跳槽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在2011年11月21日证监会公布的最新保荐人名单中,74家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合计1953人,对比2010年10月26日的数据,全行从业人数1437人,增幅超过35%。诚然,部分机构的保荐人数量的增多来自“准保”的注册登记,但依然有不少券商通过“挖墙脚”的方式扩大队伍。
近期有业内人士透露,某大型券商在去年三季度鼎盛时期,投行从业人员超过120名。仅时隔一年,其投行人员便急速缩水至80人以内,跳槽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投行人员呈“只出不进”的态势。再从名单上看,民生证券的保荐人数在短短一年之内便从27人跃升至60人,增幅超过122%,位居保荐人增长率排行榜之首,其中超过一半的新生力量来自其他券商;又如,华林证券新进的8名保代几乎全部来自平安证券。
不仅如此,部分券商还趁其他公司整合之际,在其当地开设分部,以便“挖掘”人才。
诸如此类的频繁跳槽或者挖墙脚事件不断上演。在其背后一方面是持续低迷的二级市场影响发行价格、投行业务收入下滑以及保荐人队伍的持续扩容,导致部分券商压缩成本并结构化调整薪资。据悉,国信、平安、中信等券商都对保荐人实施降薪,而保荐人在“叫苦不迭”的同时开始另谋出路。另一方面,手握多单IPO项目或者项目资源匮乏的券商亦在积极争揽保荐人,折射公司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资深投行人士认为,保荐人频繁流动的背后依然是保荐通道的稀缺性。毕竟,一名保荐人一年只能保荐一家主板和一家创业板公司,但准保要注册登记成为正式保代,前后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多数券商只能通过“挖墙脚”的方式来满足业务的迅速扩张。此外,大型项目拼的是公司平台、品牌效应等,保荐人所起作用有限,但对于中小项目而言,保荐人在项目获取中非常关键。在业务相差无几的前提下,那些激励机制更为灵活的券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
在保荐人频繁“出走”的背后,行业格局悄然生变。民生证券以60名保荐人数在74家保荐机构中位列第9名。聚源统计还显示,截至昨日民生证券以9单中小板、创业板的主承销项目跻身2011年前十大主承销商,与光大、广发并列第6;募集资金总额54.22亿元、位列第15名,已全面超过去年全年7单项目及46.25亿元的募资总额;中航证券今年在IPO上亦有较大突破,至今斩获5单项目合计募资39.6亿元,而去年仅1单IPO募资6.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