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T1:钱沿周刊
  • T2:钱沿周刊
  • T3:钱沿周刊
  • T4:钱沿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资金依据产业景气高低配置仓位
  • 攻防俱佳
    基金再次唱多“消费”
  • A股也需要“金手指”效应
  • 机构资金态度谨慎
    游资封停汉缆股份
  • 量缩价跌
    市场承接力未见增强
  • ■最新评级
  •  
    2011年1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市场·动向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市场·动向
    资金依据产业景气高低配置仓位
    攻防俱佳
    基金再次唱多“消费”
    A股也需要“金手指”效应
    机构资金态度谨慎
    游资封停汉缆股份
    量缩价跌
    市场承接力未见增强
    ■最新评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A股也需要“金手指”效应
    2011-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名家观察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一直有个困惑笼罩在A股投资者脑海中,为何作为经济海啸震源的美股表现一直优于A股?原因是多重的,但有一个因素则很明显,即巴菲特作为多头司令对美股的“金手指”效应,对美股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高潮期的10月16日,巴菲特就在《纽约时报》发表“看多”檄文:“我已经并且正在买入美国股票。我所说的是指我的私人账户,这个账户里先前除了美国债券外什么也没有。(这里不考虑我所持的伯克希尔股票,那些都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如果股价持续保持吸引力,我的非伯克希尔资产不久就会100%的变成美联邦的股票。”次年的5月5日,巴菲特又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频道的电视采访时称:“眼下买入股票的时机较好,投资者应该长期地、有规律地购买股票,而不是试图揣测市场的短期行情,目前不宜购买国债,商业地产价格将持续走低。”

      时至今日,巴菲特仍在“看多”,只不过这一次行动更坚决,巴菲特在今年3月仍坚称:“如果再活50年,就买入科技股。”但仅仅半年后,巴菲特就否定了自己的诺言,花费107亿美元增持科技股IBM的股权,以5.5%的持股比例名列IBM第二大股东。IBM是美股市值第四大的上市公司,巴菲特在其股价接近历史高位的背景大举增持,事实上间接起到稳定美股大盘的作用,对于另一家市值更高于IBM的科技股苹果,巴菲特则表示实在是捉摸不透,只能谨守50年不买科技股的诺言,要不然巴菲特也有可能购买。

      相较于美股中巴菲特的“金手指”效应,A股中机构投资者的“金手指”效应要弱得多。社保和保险资金可谓是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但其投资策略“神龙见首不见尾”,令投资者难以揣摩;各类股票型基金基本上就是个大散户,有时候他们还需要研究散户的投资策略;唯一可稍与巴菲特比肩的可能是汇金,2008年9月23日汇金公司受命增持三大国有商业银行A股,不仅时间上早于巴菲特发表“看多”檄文,而且对于A股走出底部意义重大。

      为何今日要谈到股市的“金手指”效应?因为近期大型蓝筹股就有遭遇外资投行联袂“做空”之嫌,借助11月15日IMF发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报告,高盛和美国银行纷纷开始看空及减持中资银行股,就在10月底的报告中,高盛还称工行H股是其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预测工行H股潜在升幅将达到50%,11月10日高盛就计划减持工行H股;美国银行则是在前次减持后不久,现在即食言再度减持建行H股。表面上减持是商业行为,但其背后却是对市场定价权的争夺,因此我们就又看到了中投公司出手接盘。虽然中投公司的接盘行为也遭受不少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这是中资机构的“金手指”举措,剑指的是H股也关联着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