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明年紧缩政策或有所放松
  • 种业政策扶持力度空前
    龙头企业将受益行业整合
  • 中信证券:
    短期难以走出反弹行情
  • 最新评级
  • 行业报告
  • 反复确认2380点支撑
  • 不要拘泥于短期波动
  •  
    2011年1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观察
    明年紧缩政策或有所放松
    种业政策扶持力度空前
    龙头企业将受益行业整合
    中信证券:
    短期难以走出反弹行情
    最新评级
    行业报告
    反复确认2380点支撑
    不要拘泥于短期波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要拘泥于短期波动
    2011-1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至本周一,大盘已连续6天维持地量运行,上证指数反复考验2370点附近的支持,看上去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然而,短期波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长期策略与布局。

      现阶段的整体估值水平(PE、PB等)已进入历史低位。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估值低而上涨,它需要增长预期以及吸引增量资金进入的契机。伴随经济增长转型的是经济增速下降,这对增长预期直接构成制约。转型期,如同海啸,新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掀起巨浪的背后,原传统产业“退潮”所带来的破坏力往往更大,股市群体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两股力量将会反复碰撞,因此,中短期内的整体趋势会以区域震荡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以来已持续四天出现单日成交量500亿(沪市)附近的“地量”,且出现弱势下行的并非支持本轮反弹的主流品种(如中国人寿、中国联通以及地产等),表明2307点所构成的“底部”根基还是稳定的,短期内上证指数迅速创2307点的可能性不大。创业板、中小板指数也没有发生趋势性逆转。综合而言,中短期内市场会因为货币政策“微调”以及大量主题投资而反复寻找结构机会,使上证指数维持2400-2600点区域震荡的格局。

      投资策略上,我们并不宜拘泥短期波动,而应该站在长周期去寻找长期趋势性机会。总体讲,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决定着股市的投资主流热点,像A股的前二轮大牛市,市场热点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经济增长模式,如第一轮牛市(1995—1999),以黑色家电、纺织、计算机等传统工业为主流热点,第二轮牛市(2005-2010)则转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而且每一轮牛市上涨时间总是十分短暂,皆因其上涨本质相同(传统产业且出口导向为特征),从上涨本质上看,这两轮牛市周期可以进行“合并”,代表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牛市,稳定性弱,波动剧烈。

      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与此同时,我国也已走过“刘易斯拐点”,低端劳动力成本开始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加速,此时,制造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来引领经济发展,与之伴随的将是强大的消费服务业的形成,可以预期未来的投资主流热点必将与此相关。以自主创新、以内需为主导的模式,与日本(1970-1980)、美国(1980-2000)曾出现的持续10至20年大牛市背景类似。换言之,A股未来已隐含一个更为稳定、更为持久的超长周期牛市。

      两条投资主线,一是自主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围绕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二是以内需增长为核心的消费服务业,经过30年的积累,我国消费服务业已具备进入超长增长周期的扎实基础。

      这在股价运行上已有领先反应。像高端消费品如奢侈品(名酒、滋补品、海珍品)以及品牌服装服饰、部分消费电子,股价自2008年以来特立独行,今年上半年普遍接近或创出历史新高,新一轮牛市特征明显。相对而言,服务业的投资潜力认识还相对模糊。与消费品相比,服务业的“轻资产”特征更为明显。服务业中资本规模最大的是金融服务业,长期投资潜力无疑,然而市值规模大且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更适合于大型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医疗服务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成长趋势明确,市值规模普遍小,适合中小资金。从发展空间看,医疗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类似,目前两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处于3%左右,未来有望达至10%。医疗服务业最值得重视的是医院服务和医疗器械,而医药制造则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至于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期,大部分相关上市公司依然是传统文化企业特征,投资应该把重点放在资本运作潜力与能力。至于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突破紧密相关,因此常常表现出更强的投资弹性,像物联网的应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以及移动互联下的创新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