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公司巡礼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9:钱沿周刊
  • T10:钱沿周刊
  • T11:钱沿周刊
  • T12:钱沿周刊
  • T13:钱沿周刊
  • T14:钱沿周刊
  • T15:钱沿周刊
  • T16:钱沿周刊
  • 知而善行
  • 全年新增信贷预计不超7.5万亿
    年末难现井喷式增长
  • 基金激战年度排名 王亚伟强势跃升
  • 基金公司“生活成本”提高 股东加大输血力度
  • 每日关注
  •  
    2011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知而善行
    全年新增信贷预计不超7.5万亿
    年末难现井喷式增长
    基金激战年度排名 王亚伟强势跃升
    基金公司“生活成本”提高 股东加大输血力度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知而善行
    2011-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凤春 ○主持 于勇

      ⊙魏凤春 ○主持 于勇

      

      若是我告诉你有颗小行星要撞上地球了,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从“瞎扯~”一直到“那躲哪儿好?”,理论上讲都有可能。这取决于笔者算不算“专家”,取决于“别人”或者“官方”怎么说,当然也取决于自己了解天文知识有多少。

      事实上,对于上述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瞎扯~”。尽管没多少人懂怎么去预测小行星撞地球的几率,但有很多经过认证的专家说没这可能,官方也从未声称需要为这种事件做准备。

      要是一件同样利益攸关的事情,看起来谁都不是专家,官方表态也老是不靠谱,自己也搞不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时你的态度是怎样呢?没态度。

      这时所有人都在寻找答案,就像都被扔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上一样。任何一点点相关的信息都会被“过度解读”,各种观点迅速萌发、传染和消亡;你的想法会在乐观和悲观之间剧烈波动。

      欧债危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即便是国外的投资者,这也是个“黑天鹅”事件,那对A股投资者而言,这只天鹅必定是黑得油亮。首先,它对市场很重要,因为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其次,我们看不懂它;最后,看起来也没几个人的观点特别值得依赖,包括相关的政府——因为这些政府有些时候看起来是想蒙过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极其剧烈的市场波动:一个个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件进展,一次次关键人物看起来前后不一致的表态,人们被左右,或者说被折磨:没几个人能看明白这个事件的尽头在哪儿。

      我无意在这里表达对欧债危机的看法,我要说的是,这只是市场长期波动的开始。

      是不是也看不清楚“减杠杆”一定会带来特别低迷的增长?关于减杠杆——还债比借债多——对经济的影响,我们仍然不是很清楚。同样是减杠杆,为什么2004-2007年中国的经济可以蓬勃发展,而现在的海外市场却是萧条一片呢?如果是信贷的摩擦在起作用,那它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呢?在不明白这个机制前,我怎么能相信未来这些国家一定是特别低迷的增长呢?

      是不是也为美国的债务上限谈判担忧过?我们看不明白美国的政治是如何运作的,两党政治在历史的演变机制是怎样的,未来的方向又是怎样。当时的媒体是不是也是各种声音都有,谁也说服不了谁?又有谁会担保这样的事情未来不会发生?减赤超级委员会已经交白卷了。

      是不是也看不清楚所谓的商品“超级周期”?新兴市场的黄金十年?光是海外的还没完。是不是还无法形成关于中国“转型”能不能成功的共识?或者退一步说,现在到底“转”到啥进度了?现在出口这么差,国内的需求真的可以支撑么?中国将会面临长期的不可避免的高通胀?

      在危机之后,投资者们若大梦初醒,突然发现一些从来没关注过的地区也开始对市场产生切实的影响,而过去认为稳固不变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模式,也受到严重挑战。全球市场的趋同性快速上升;关于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哪些企业能成为未来经济的领袖,争论也罕有这么激烈。唯一确定的是,市场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接收大量的证据来寻求有说服力的答案,伴随各种观点的生死,以及长期的市场波动,在这样的市场里,难以寻见趋势性机会。

      在这样的市场里面,乍一看现金是最好的防守,尤其是当前通胀未歇,经济下行的时间里。但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看,这也是投资较好的一段时间。由于有太多的问题没得到回答,市场时刻都会出现相当可观的定价错误,而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证据进入市场,这些定价错误最终会得到修正。

      脚踏实地的研究是最好的防守。投资是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用到买卖的决策上。只有把基本面情况把握好之后,才会清楚什么变化是趋势,什么变化是对趋势的偏离,也才会清楚什么时候这种偏离会结束。无论是关注海外经济还是中国,都应当更多地去了解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过去,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相关学术研究的资源;无论是考虑大宗商品价格,还是在了解任何企业,也都需要有个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少受各种光环和概念的影响。(作者系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