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编辑 邹靓
2011年的秋冬,是日韩保险商在中国市场收获颇丰的季节。
近日,保监会集中批复了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韩国大韩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与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筹建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申请。同意两家合资保险公司的筹建期为一年,外资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在日韩寿险市场,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管理经验,第一生命和大韩生命都是当地市场中的佼佼者。公开资料显示,第一生命成立于1902年,2010年改制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的强项之一是开发及销售保障型产品;大韩生命成立于1946年,是韩国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已经进军中国市场的日韩保险商也正加速在华布局,紧锣密鼓筹建分公司。韩国现代财险(中国)青岛分公司刚刚开门纳客,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航三星人寿紧接着分别被获准筹建北京、四川分公司。
似乎有迹象表明,在近来一些欧美保险商缩减在华投资之际,日韩保险商正抓住机会、后发赶超,但现实远比想象来得困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业绩并不乐观——合资寿险中仅有中宏等几家连续保持盈利,外资财险中也仅有几家盘子小的公司能够盈亏平衡。
很多外资保险公司解析其在中国市场发展不力的原因时,往往从客观因素出发,比如股权结构、监管严格等。其实这些都不完全是外资保险在华发展遭遇困境的症结所在。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看来,说到根本,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没有调整好“时差”。其口中的“时差”,即本土化不足。比如,很多外资保险公司来中国市场多年,还存在对中国市场认识上的不足,仍未真正从母公司所在市场中调整过来。
郝演苏在经过一番调研后发现,合资寿险公司中做得较差的,通常有三类公司,其中的一类就是亚裔合资公司,这类公司的外方股东往往较为强势,公司核心部门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外方派遣人员,与中方职业经理人之间摩擦不断。它们可能因身处亚洲,自以为了解中国市场,其实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将本地化战略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调“时差”是外资保险在华发展的“必修课”。短期内应进行自身调整,顺势而为,积极了解中国市场的真实情况,推出适合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产品。而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战略上,外资保险可选择“拾遗补缺”,寻找细分市场。术业有专攻,如外资寿险可发展高端客户,外资财险则主攻其所擅长的专业性险种(如航运险、责任险等),以避免和已占尽半座山头的中资同行正面交锋,倒是其寻找盈利点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