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公司巡礼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9:钱沿周刊
  • T10:钱沿周刊
  • T11:钱沿周刊
  • T12:钱沿周刊
  • T13:钱沿周刊
  • T14:钱沿周刊
  • T15:钱沿周刊
  • T16:钱沿周刊
  • 变化渐生
    探寻年末“理财经”
  • 短期产品渐淡出 债券类产品成主力
  • 明年初房贷或集中放款
    四类人不适合提前还贷
  • 跨年理财存“猫腻” 滚动产品齐上阵
  •  
    2011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14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14版:钱沿周刊
    变化渐生
    探寻年末“理财经”
    短期产品渐淡出 债券类产品成主力
    明年初房贷或集中放款
    四类人不适合提前还贷
    跨年理财存“猫腻” 滚动产品齐上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跨年理财存“猫腻” 滚动产品齐上阵
    2011-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记者 王媛

      

      在监管层对超短期理财产品“急刹车”的同时,年底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大战”仍硝烟未散。理财分析师指出,近期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减少,令常规滚动发行的理财产品为新“替补”。临近年关,投资者在选择一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时需留意到期时间。

      跨年产品也有“猫腻”

      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受阻,以往热卖的20天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近期明显减少。市场人士预计,原本在元旦和春节期间主打的假日型理财产品,在今年也将很难觅见其踪影。

      但1个月以下产品仍未绝迹。普益财富在上周监测数据显示,当周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明显减少,中长期产品逐步增多。其中,1个月(含)以下产品共发行了43款,市场占比减少1.11%;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15款,市场占比减少5.61%;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70款,占比增加1.44%。

      仔细观察发现,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多在12月31日左右到期,且滚动发行使得到期日延续至明年元旦后一个星期左右。市场人士指出,在12月31日之后到期,这不会令年底的存款基数过大,减少银行明年的存款压力。而理财产品资金的到账日通常为T+2,期间多数银行算作活期存款利率。故元旦期间,由理财产品转成的存款就会如银行所愿大幅增加,可实现存款新年“开门红”。

      市场人士指出,对于投资者,尤其是理财产品的“大户”,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使用期限颇为重要,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仔细阅读说明书。交行理财师李吉建议,临近年末,应仔细留意产品到期日,尽量选择在12月31日能回到投资者账户的理财产品,之后再购买中长期限的产品,令收益率最大化。

      滚动型产品成替代

      尽管如此,年末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发行争取资金的脚步并未停下,原先常规发行的滚动型循环产品成为“替补队员”。事实上,在监管层未对超短期理财产品叫停之前,滚动型理财产品虽具有投资期限灵活的优点,但收益率却并不占优势。与以往1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达到4%以上相比,滚动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水平通常仅在2%-2.5%左右。

      但如今,年末存贷比考核大关临近,在超短期理财产品被叫停的背景下,滚动型产品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存款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也令各银行逐渐提高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中国银行目前在售的一款人民币“七日有约”7天自动滚续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而一些中小银行根据资金量不同,7天滚动式产品的收益甚至可达到3.75%-3.85%之间。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尽管短期滚动式理财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方便灵活,但如果对于流动性没有特别要求的话,追求较高收益,还是应着眼于中长期理财产品。上述分析师建议,由于银行跨年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建议投资者先选择此类产品,等年底时点一过,再选择中长期产品,这样可以趁明年降息前,锁定理财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