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财经新闻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版
  • A16:基金·人物
  • T1:入市十年
  • T2:入市十年
  • T3:入市十年
  • T4:入市十年
  • T5:入市十年
  • T6:入市十年
  • T7:入市十年
  • T8:入市十年
  • T9:入市十年
  • T10:入市十年
  • T11:入市十年
  • T12:入市十年
  • 在格局大调整中迎接挑战——对话范剑平
  •  
    2011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T12版:入市十年 上一版
     
     
     
       | T12版:入市十年
    在格局大调整中迎接挑战——对话范剑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格局大调整中迎接挑战——对话范剑平
    2011-1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嘉宾: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直面当前经济运行新问题

      记者:今年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我们的习惯做法。但是,反观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我们似乎忧虑大于喜悦。因为尽管这黄金十年我们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下一个十年,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还能走得那么顺吗?

      范剑平:也许是巧合吧,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之快、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有些情况还在观察中,因此要对中长期问题给出明确的预判是有难度的。而最近这两年,尤其是今年的内外部经济走势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还是从今年谈起吧。

      总体上看,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物价较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得到了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房地产销量萎缩与房价居高不下并存,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出口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新考验;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尽如人意。

      展开来谈,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物价上涨势头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造成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入世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三次以食品价格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大幅波动,食品价格波动越来越频繁,波动幅度和涉及面越来越大。尤其是2010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波动中,食品价格出现了从粮食、蔬菜到猪肉、蛋制品的轮番上涨,大蒜、绿豆等小品种食品更是成为炒作对象。

      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难以用技术进步来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只有靠涨价来消化。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受阻时,农民只能以缩小生产规模来减少风险,而缩小生产规模又成为下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起点。

      食品价格的周期性大幅波动越来越暴露出我国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后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现代技术、金融、流通和管理要素难以与非企业化经营的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对接,而如果没有现代技术、金融和管理要素参与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去,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价格引起的物价总水平频繁波动,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生产走向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现代技术、金融、流通和管理要素与农业的有效对接,辅以财政对现代农业设施和装备建设的一定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的稳定性。

      二是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在减弱。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货币对物价上涨的刺激因素有所减弱,这一轮物价上涨幅度有望止步于温和水平,但劳动力等成本推动因素并不受货币政策控制,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可能使我国未来几年人工成本上升较快。成本推动型涨价压力将使我国这一轮物价总水平的回落比过去慢,可能在3%-6%的温和通胀水平运行数年。成本压力持续上升将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甚至出现一部分企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低于工资成本上升速度而倒闭的现象,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这是我国不得不经历的结构调整阵痛期。

      这种不同于历史上以货币因素为主的单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局面,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新难题。面对企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我国决不可贸然以放松货币的方式药不对症地解决中小企业难题,否则将重蹈日本覆辙。但进一步收紧货币对控制物价的边际作用越来越小,我国长期沿用的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路径面临挑战。

      三是房地产销量萎缩与房价居高不下并存,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

      从2010年底开始,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限购城市名单,房地产调控进入了限购政策主导的新阶段。限购政策对部分城市的成交量影响明显,随着投机投资性需求逐渐被挤出市场,一线限购城市的成交量锐减,北京、上海、浙江、海南等地区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自年初以来连续6个月负增长。

      限购政策对房价有一定影响,对照上半年31个未限购城市和39个已限购城市数据来看,所有限购的39个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上涨0.05%,同比上涨4.36%,而31个非限购城市环比为0.14%,同比则达4.75%。限购城市的房价涨幅低于未实行限购的城市,但也可以看出两类城市的房价同比仍然上涨4%以上。

      三季度以来,全国多数城市出现房地产销量萎缩与房价居高不下并存现象。一方面,多数城市商品住宅售价与居民收入相比过高,房价的现实走势也没有完全改变社会上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没有明显减弱之前,只要房地产与货币政策稍一放松,我国的资产价格可能会疯狂反弹。另一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多数城市10月份初现房价“停涨”,房地产与货币政策如进一步收紧,房价下降的幅度具有不确定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出现深幅调整,对宏观经济有较大影响,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

      四是出口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新考验。

      在我国经济减速过程中,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面临的压力最大。国内人工和原材料成本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国内信贷等金融资源可获性处于弱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以及外需不振等多重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出口传统优势形成挑战。

      我国制造业PMI指数调查数据显示,8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2.1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企业国外订单量减少,出口面临严峻考验。汇丰银行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制造业PMI指数7、8、9月连续三月低于50%临界点,10月份反弹一点,11月份初值却出现更大下调。由于出口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新考验。

      五是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

      根据我们的观察,世界经济将步入较长时间的低速增长期,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展开深度调整,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迫使国民和政府都不得不改变过度消费、寅吃卯粮的经济模式,发达经济体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家庭的“去杠杆化”将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各国贸易政策都趋向保守。

      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将同样要求我国经济结构作出相应调整,来自国外的结构调整倒逼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国内许多地区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在国内甚至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仍然在大上重化工投资项目,指望形成原材料进口、临港工业区加工、返销国际市场的重化工业国际大循环。

      这种经济循环对国内的节能减排危害极大,将高能耗高污染留在国内;对国外则可能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碳关税等各种贸易摩擦,甚至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牺牲品。我国“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刺激政策退出滞后,全国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当前的投资结构将固化未来数十年的产业结构,我国面向国际市场的重化工业投资隐藏巨大风险。

      审时度势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记者:前面你谈的虽然都是当下问题,没有扯上WTO,但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置之度外。尤其在各大经济体情况越发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未来经济走向呢?

      范剑平:我想,现在欧美经济的不确定性并未减弱,外部环境正在变化当中,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内外部经济环境来评估未来的经济走向。所以我就分两方面来谈。

      首先看国际经济环境

      展望未来,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经济复苏乏力。受发达经济体拖累,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

      第一,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

      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一是目前正处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低谷期,各国虽然加大了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仍不足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降;二是在政府公共需求逐步减弱的同时,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三是市场对发达国家政府是否有能力稳定财政金融状况和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怀疑,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因此,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将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当前发达国家的困局已经不是短期刺激政策可以解决的,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层面的深度改革才能走出困局,但福利制度和财政纪律、金融风险控制制度等改革面临选民政治制度的约束,这将导致发达国家较长时期经济低迷。

      第二,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仍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

      根据IMF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将增长6.1%,较今年减缓0.3个百分点。其中,金砖五国除南非有望保持3.6%的增长,增速略有加快外,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2012年GDP分别增长9%、7.5%、4.1%和3.6%,经济增速均呈减缓态势。

      总体上,明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但是因债务违约而造成金融市场失控、全球经济再次出现2009年那样的整体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看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先看看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第一,“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第三,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四,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

      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再看看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第一,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稳中偏紧的取向,将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活动逐步纳入货币政策监控范围。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逐步趋于稳健,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和投资扩张速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并且限购等政策将由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推广。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第二,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

      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2011年8月,12个重点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降至80公顷,而上年同期为438.13公顷,且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第三,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制约。

      第四,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第五,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进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呈放缓的态势。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反映出的经济结构关系,我国工业总产出中,有70%是用于中间使用,大概30%是最终使用,而在最终使用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占一半,而出口占一半,因此,可以判断,出口对工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