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年终特稿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零距离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A9:市场·期货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金融泡沫交易保卫战
  • 人民币汇率回归常态迎接更大挑战
  • 限购令并非长久之计
    管理层理该早谋良策
  • 基金,今年真成鸡肋了?
  • 从“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 全A考分 ≠竞争力
  •  
    2011年1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金融泡沫交易保卫战
    人民币汇率回归常态迎接更大挑战
    限购令并非长久之计
    管理层理该早谋良策
    基金,今年真成鸡肋了?
    从“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全A考分 ≠竞争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A考分 ≠竞争力
    2011-1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二

      孙 涤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对国人颟顸落伍心态揭示得最入骨三分的,是阿Q被误定为革命党人,行将正法前在死刑判决书具结画押时,“立志要画得圆”的那股精神。这类“阿Q精神”还真有它随处可见的“现代性”呢。努力钻进扼杀扭曲自己的套中去的那股劲儿,在我们的应试教育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试教育,源远流长。从菲律宾华裔移民父母那里,蔡美儿秉承了这股劲儿,又把它加诸在她和犹太裔丈夫所生的两个女儿身上。蔡美儿对父亲给自己的教育有高度的认同,她回忆在加州上初中三年级时,有一次老蔡教授出席家长会替女儿领奖,因为小蔡的历史考试“只得了第二名”。会后老蔡愤然责备女儿,“以后千万不能再像这样让他丢脸了”。小蔡得到了很深的教训,以致成为督促自己的女儿“成才”的依据。蔡美儿的家训,“十大戒律”中的第四项“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和第五项“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显然也其来有自。

      蔡美儿督导孩子学习的要旨,在于争考分的高下,以她的话来说,分数能“实实在在地鉴别平庸和优秀”。譬如,大女儿索菲亚五年级时的一次速算测验得了第二,她立即加强夜间补课,一个星期强化补习之后,女儿速算测试每次都稳得第一;其他如儿童拼字比赛等,蔡美儿也把孩子的名次看得极重。她认为,这样的训练和督导,能培养孩子们的进取心和竞争力,就能使他们摆脱“富不过三代”的轮回魔咒。

      问题是,为什么在某个老师命题和评分的一个小圈子里“得第一”就算是“优秀”,家长觉得有面子,而“得第二”会使父母蒙羞?速算和拼字等重复操练,成绩也多半是熟练的结果,有何必要力争鳌头?历史等课题是否重要则要看学生的兴趣追求而定,由此及彼,不但拼字和速算在工具(计算器和检索软件)的支持下,效用已大不如前,就像我们上期对钢琴、小提琴演奏的讨论那样,学校要求的课目也远非同等重要,门门得“A”是有益的吗?要是这些A可以轻易拿到,得A与否并不能区分优劣;如果得A要花大力气,那么门门拿A一定妨碍了孩子对自身志趣的深入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必然分散精力、时间,以及对任何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资源——关注力,迫使学生变得平庸而失去发掘专长和突破的可能。

      更有害的是,全A成绩粉饰了一种假象,给家长和社会产生误解,以为全A代表了优秀人才。其中又以对孩子的危害最大,使他们自我茫失。考得高分的,会满以为已求得真知,已很过硬了,而考分差的,则从此丧失自信心,以为自己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两类人在考试之后都不再探询内心真正的志趣所在,过早放弃追求出类拔萃和创新突破的执着。总之,全A的分数不代表孩子追求知识真谛的勇气和热忱,不标志独立探索精神,而且常会产生很大误导。

      总分成绩的最大用处,当然在于应对考试:既然通过各类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和擢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忽视考分的应试功能。说来吊诡,比起我们常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汉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就是“科举制度”。在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上,“科举”(准确地说,应该是“科考”制度,因为正是它用公共考试代替了推举贤能)是所有近代和现代组织人员选拔和更替机制的蓝本,它帮助欧美各国建立起文官制度,为近代国家摆脱王公贵族的挟持走向公器奠定了基础。

      然而科考制度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效剔除了豪门贵族等级势力对公权力的把持,加固了中央政府同民众的互动治理,也把人才擢拔集权化,遏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多元竞争,大为削弱了社会与时俱进响应变化的能力。对于个人,科考制度既维持了公平考核的形式,使寒门布衣都有入选晋级机会,同时却框定了“学得文武艺”只能“卖与帝王一家”,迫使天下学子们只有“努力画得圆”一途!

      就我们的讨论所及,科考的最大弊端,是它以评选公平的名义,用一律的圆孔,过滤出创造力和独立性被阉割掉了的阿Q们。西方先进国家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之所以青出于蓝,在内容上做了相当多的调整,以适应市场机制和多元价值。细看美国的教育体制,它通过各种互补的擢拔机制,实质上是个精英筛选的过程,富有活力和弹性,给真正有创新精神和潜力的年轻人能出头的充沛机会。

      美国学生在应试时,强调考试不过是块“敲门砖”,学习和探索还正待展开呢。有个真实的小例子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考分的态度——及格就可以了。我的一个朋友相当聪明,在美国高级精算师的等级考试中考分奇高。当他很兴奋地告诉指导教授时,却没料到导师淡淡地说,既然考试答对73%就能过,为什么他要考96%的高分?耗费这么多时间,难道不能去做一些更有益的事吗?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