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风险仍需警惕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2%,较10月份大幅回落1.3个百分点,创14个月以来的新低。
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少和食品价格的回落,通胀压力逐步放缓。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尚未消除,稳物价仍不可掉以轻心。
⊙记者 梁敏 ○编辑 阮奇
CPI跌进“4时代”
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2%,较10月份大幅回落1.3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环比则下降0.2%,为近8个月以来首次回落。
统计局分析认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较10月份同比涨幅回落1.3个百分点,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影响: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11月份翘尾影响大幅减少;二是11月份蔬菜、肉禽等食品价格环比回落,由此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4.2%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3.7个百分点。
CPI连续四个月出现回落,显示通胀压力明显放缓,物价趋降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预计,通胀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放缓,尽管农历新年期间食品价格会上涨,但涨幅可控,而近期猪肉价格进入下行周期体现出之前增加供应措施的成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表示,12月的同比增幅将与11月相同。不过,节日效应将推高明年1月CPI环比涨幅、明年2月环比偏低甚至出现下跌,预计明年1月CPI同比增长仍维持在4%附近,但春节后将明显回落。
谨防通胀“死灰复燃”
尽管CPI已经大幅回落,但多位专家学者和分析人士仍表示,酝酿通胀的土壤仍然存在,稳定物价不可掉以轻心。
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7日在社科院“201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指出,当前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没有大的变化,抑制通货膨胀仍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外部环境来看,欧洲近两个月已经两次降息保增长,而美国债务居高不下,多国央行量化宽松呼之欲出,国际流动性的释放将会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从内部来看,成本上涨的因素仍在。除了农产品价格、劳动力成本外,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已上调电价,很多城市也在酝酿上调水价,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也将进一步推升通胀。
此外,从统计局数据来看,今年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5.5%。这一数字仍处于相对高位。而且从环比数据来看,尽管11月份CPI环比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彭文生预计,由于预计食品价格12月将出现季节性上涨,月环比增长率将会再次上涨。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看,暂时通胀走低,预计明年同比3%,但下半年通胀死灰复燃的概率正在快速增加。”
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放松
值得注意的是,在CPI大幅回落的同时,PPI回落的幅度比CPI更甚。数据显示,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7%,较10月大幅回落2.3个百分点,创近两年新低。
对此,交通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PPI的同比下滑显示在外部需求不乐观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下滑风险。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预计今年四季度GDP的增长可能也会低于预期,降至9%以下。
在此背景下,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风险正在快速由通胀转移至增长,市场对宏观政策进一步宽松有了更多期待。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未来央行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除了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外,还包括加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主动增加流动性的力度,对宏观审慎性监管采取逆周期调控。
唐建伟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在稳健的基调下适度放松。除了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可能以净投放为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来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和适度;同时,信贷投放规模也可能适度增加。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仍以稳为主,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放松。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货币政策近期不会出现重大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也指出,近期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有所缓和,但方向没有改变,预计2011年内货币政策力度不会明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