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期指持仓创历史天量 机构避险需求喷薄而出
  • 重啤与基金
  • 沪指再创本轮调整新低
  • 每日关注
  •  
    2011年12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期指持仓创历史天量 机构避险需求喷薄而出
    重啤与基金
    沪指再创本轮调整新低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重啤与基金
    2011-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剑锋 ○主持 于勇

      ⊙李剑锋 ○主持 于勇

      

      重庆啤酒一纸公告激起了千层浪,由于乙肝疫苗揭盲结果偏离市场预期,截至昨日,公司股票已经连续遭遇4个跌停。

      重啤“疫苗门”的是非曲直,目前还难下定论,毕竟,完整的评估数据还没有披露,对数据的权威解析也没有看到。不过,从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对现有的信息确实作出了负面的判断。作为大量持有重庆啤酒的一些基金公司,也瞬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基金公司已将重庆啤酒最新的估值价格调整为47.86元,相当于连续5个跌停板的跌幅。

      “黑天鹅事件”的爆发,让身处其中的投资者措手不及。由于重庆啤酒连续数日跌停,且成交量极小,所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近几天应该都不会有很大的机会顺利出逃。这其中,基金公司由于持股集中,绝对额较大,所以广受质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有22只基金重仓重庆啤酒,持股总量4937万股,按重啤昨日收盘价计算,这些基金在重啤高位下跌过程中的账面损失已超过了10亿元。

      对于基金业来说,重啤“疫苗门”确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目前基金的账面损失让持有人感到心痛;比如说,如果到年末对乙肝疫苗试验结果的解读依然负面,相关基金的年终业绩排名无疑会大大退后,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形象;比如说,基金集中押宝某个题材股的投资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但有一点,其实基金投资者应该感到庆幸,目前“疫苗门”对基金的影响虽然负面,但并不致命。这种庆幸与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无关,而来自于制度性的设计。

      按照有关规定,基金持有单个股票的价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正是由于这个红线的存在,哪怕再看好重啤的基金,手中的重啤占净值的比例也没达到两位数。假设有基金持有重啤的比例为上限10%,而重啤从停牌前的80元附近一直跌到40元附近,则因为重啤原因,该基金净值减少5%,如果跌到24元附近,则基金净值跌掉7%。尽管由于非系统性风险而给基金带来5%甚至7%的损失,算得上惨重,但这种损失还不足以影响到基金的生存。

      重啤停牌前的两个交易日,卖出席位中均出现机构身影,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前期重啤的上涨,导致一些机构手中重啤占比超限,从而引发被动减仓。事后看来的神来之笔,也许在当时仅仅是在规则之下的无奈之举。让一些机构投资者不是很舒服的10%红线,事实上在“疫苗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安全带作用。

      11月25日,重庆啤酒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该股成交1576万股,成交金额13亿元,前五个交易席位中并未出现机构的身影。究竟有多少个人投资者在当日满怀憧憬地买入重庆啤酒,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如果有人因为极度看好公司前景,动用的资金超过了可投资产的50%,那目前的感受也许就不是类似基金的不舒服,而是从天堂到地狱的煎熬了。

      重啤“疫苗门”留给了市场很多思考,大家在感叹基金遭遇的同时,或许还可以考虑一下,一门心思想赚大钱之前,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样不亏大钱。

      正如一位财经作者在书中所说,“翻倍多少次,破产都只需要一次”。(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