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年终特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明年楼市进入调控关键期 防反弹将是重点
  • 剧锦文:明年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都有“故事”
  •  
    2011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年终特稿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年终特稿
    明年楼市进入调控关键期 防反弹将是重点
    剧锦文:明年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都有“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剧锦文:明年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都有“故事”
    2011-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编辑 王晓华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被明确为2012年的主要任务。那么,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分别是什么?谁能为“稳增长”发挥更大作用?哪些细分行业增长的确定性更强?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剧锦文认为,明年,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会有故事。欧债危机,为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宝贵时机,国家将继续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这些产业倾斜,而在传统产业中,2011年被错杀的高铁投资在2012年机会最大。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王晓华

      新兴产业获得赶超良机

      记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位,这说明什么问题?

      剧锦文:如此排序直观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迫切性。

      今年以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长远看,由于西方国家受制于债务困境,无力动用财政扩张手段,更加依赖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导致一系列负面的溢出效应,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滞胀”危机。

      危机发生后,平衡被打破,原有的经济循环出现“短路”,呈现出两个“难以为继”的局面,即欧美国家的高消费、高负债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长期高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但是与此同时,危机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茧而出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效应。赶超效应,是指危机往往催生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在这些领域,发达国家的控制地位尚未形成,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为我国赶超发展赢得宝贵时机。

      记者: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是“培育发展”;而去年的表述是“扎实发展”。两字之差,意义有什么不同?

      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潮正在全国蔓延,各级地方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之所以强调“扎实发展”,主要是针对一些地方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出现的“大干快上”倾向。

      经过了2011年的发展,目前,尽管各个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但产业发展和技术深化速度都在不断加快。部分领域的部分技术已经领先于发展中国家,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

      在现有的基础上,目前有必要对部分领域、部分企业进行“培育发展”。实际上,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

      财政部将于2012年下调73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在下调进口关税的商品中,着重添加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成为本次关税调整的一大亮点。实施较低的进口关税将会有力推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引进、利用,对于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记者: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基建等传统项目投资的重视与去年相比明显提升。您对此怎么看?

      剧锦文:今年的会议提出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前提下“优化投资结构”,即总量优先,结构靠后;而去年的要求是“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即结构优先,总量靠后。

      相应的,今年会议对制造和基建等传统产业的态度“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而去年的表述则谨慎得多。这说明,2012年的基建投资将逐步消除“7·23”动车事故的不良影响,虽然不太可能恢复到2010年的高增长水平,但是也会比2011年下半年乐观得多。

      明年仍看好高铁投资

      记者:在诸多传统产业中,哪些具体领域的机会更大?

      剧锦文:2012年机会最大的当然是2011年被“错杀”的领域。2011年哪个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我首推高铁投资。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不久,8月10日的国务院会议提出对高铁进行安检、降速、降价、暂停新项目,从而标志着高铁投资开始降温。

      此后,高铁投资迅速下滑。根据铁道部的最新数据,截止到10月末,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6亿元,连续第三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地域40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77.5亿元规模降幅达到61.8%。

      但是我一直认为,高铁既是公共基础设施,又是高技术项目,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城市间人流、物流效率,明显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效应,促进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内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我再次强调,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代表的高铁战略,不是说调整就能随便调整的。

      此外,房地产行业也会成为明年的亮点。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商品房一字未提,将全部重心都放在保障房上,包括“在中央层面首次提出‘保障性住房体系’概念、产品线正式纳入‘公租房’”等等。

      而2011年的会议除了表示对保障房会“继续加大投入”外,还重点强调了要“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与保障房建设相比,房地产企业对商品房的建设热情更高,如果2012年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投资量必然会上去。

      无论是高铁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都会提振对水泥和工程机械等中游行业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在建项目”,对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等产品的需求更大。

      记者:既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明年都有“故事”,那么投资人应该如何把握?

      剧锦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突出一个“稳”字,与“稳”对应的是什么?当然是风险。经济下行失速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之一。这就决定了,一旦经济下行速度过快,相关部门一定会出手救助。救新兴产业和救传统产业,哪个效果最快?我认为是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投资具有内生性的加速特征,也就是,投资增长会带来产出增长,产出增长反过来又会刺激投资增长。这可以从投资极易表现出大起大落特点上观察到。在主要经济大国中,我国投资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高,长期看需要调整投资消费结构,但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目标时,较其他国家要容易得多。

      但是新兴产业却不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技术能力还处于较低状态,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寄望于新兴产业能够很快挑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梁”是不现实的。

      但是,“稳增长”不是“保增长”,前者还强调了经济的平稳性,防范剧烈波动。这就决定了,政府不会像以往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下滑局面。一旦经济摆脱了“硬着陆”的风险,相关部门还会将扶持重点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毕竟新兴产业未来将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