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年终特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中国经济转型如何稳中求进?
  • 诸建芳:底部突围 转型保增长
  • 信用保险和中国耗材基地的因缘
  •  
    2011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年终特稿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年终特稿
    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中国经济转型如何稳中求进?
    诸建芳:底部突围 转型保增长
    信用保险和中国耗材基地的因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中国经济转型如何稳中求进?
    2011-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卢晓平 ○编辑 王晓华

      2011年7月23日晚,一列火车在夜色中飞驰,人们在车厢里刚开始享受现代化铁路建设带来的便捷,然而时针却停留在了20时38分,浙江温州“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了……

      7月25日,被网友称为“不可能追尾”的动车却发生首尾相撞,不满和失望在资本市场被彻底宣泄出来:开盘后高铁概念股跳水,15只个股跌停。曾在半年前风光无限的高铁板块在两天之内蒸发了400多亿元市值;同时,也使得3年时间,从2007年的1772亿元飙升到2010年7074亿元“超常规”高铁投资遭遇重创,企业债券发行时屡屡出现流标……

      高投资、高增长的高铁,却禁不起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一味求快背后难掩质量、管理缺陷。高铁如此,中国经济呢?

      已保持了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时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支持中国经济屡创奇迹,几乎连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体很快跻身于全球第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还能一直快走吗?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王晓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定调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确保宏观调控政策和整体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确保经济平稳增长;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内部环境复杂多变,外围的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二次探底风险仍然很大,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消耗支持下的高增长,风险暗藏,中国经济走过了错综复杂的2011年,平稳度过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张还算不错的年度成绩单,只能代表过去,那么,明年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稳中求进,在发展中转变经济结构,还将面临巨大考验。

      平稳增长,在发展中转型。但转型必然带来痛苦,但为了可持续发展,别无选择。

      失衡的增长

     

      “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呼吁道。

      主要依靠大量物资投入、资金投放、不顾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依赖低廉劳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已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规模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同样扛不住的还有全球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资源的消耗也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8.5%,但粗钢消耗占43%,煤炭消耗占45%,水泥消耗占52%。2009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44.2%,而能源消耗总量从14.55亿吨煤增加到30.66亿吨煤,增长110.7%。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我国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另外,据报道,在2003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年均扩张18%,支撑了名义GDP(包含通胀因素的GDP价格)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在其后两年中,社会融资总量以年均33%的速度扩张,GDP增速却下降到了12%。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用33%的货币增长,仅仅支撑了12%的GDP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在人口总量出现下滑的同时,年龄结构性老化日趋明显,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再。

      眼下,按照原有路数支持经济高增长,行不通了。

      年底最吸引眼球的是作为缔约方的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不再兑现第二阶段减排承诺。根据原有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加拿大在2012年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6.0%,未达到目标就要支付140亿加元(合136亿美元)的处罚金。加拿大的退出将使其免受这一罚金,欧美经济下滑,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的窘态不言而喻。

      回顾去年末各路机构对于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灭。原因很简单,世界经济,暂且不说美国复苏缓慢,单就“打摆子”式的欧债主权危机频发,早已超乎人们想象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加强战略谋划。

      世界经济出现失衡,中国经济也需要在失衡中重新找到自身价值。

      发展的痛苦

      延续去年全球股指倒数第一的态势,今年中国股指一闭眼回到了10年前。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是失灵还是客观反映?

      目前,各家机构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预期达到高度一致。大部分预测经济增长率在8.3%—9.5%之间,野村证券的预测值最高,瑞银的预测值最低。如果出现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将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左右。

      人们担心,主动性投资下降和被动性出口回落,整体经济下降趋势会不会出现加速度,从主动变成被动。GDP不仅是保8难,甚至保7也费劲。

      但从发展眼光看,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出现回落。

      经济学者许小年曾表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主要依靠不断增加投资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形成/GDP比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稳步上升,在近几年更是不断创出新高,去年这个比率超过了40%,已高于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而过分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就要发生作用,新增投资的效益越来越低,反映在宏观上是单位投资产生的GDP不断下降,在微观层上是资产经营效果的降低,甚至出现了资产收益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

      显然,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带来的企业效益等各项指标下滑,使得转型中的经济出现了不适反映,而股市,只不过反映更灵敏。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1994年提出,亚洲奇迹是纸老虎,不过是大量投资支撑的高经济增长,因为增长致命伤是低下的投资效率,不可持续。我们不想这样,所以,主动放慢增长的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已达成共识。

      这种发展的痛苦也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上。

      有报道称,浙江瑞迪硅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单晶硅片、单晶硅棒的企业。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产量已经比去年减少了20%。产量减少,再加上价格下降,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以说,光伏产业作为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为人们所看好,甚至股市相关个股也一再受到资金青睐。但是由于光伏行业在几年之内大规模上马,导致产能很快过剩。截至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接近1/3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一位业界专家指出要害:上游多晶硅料的生产及技术一直以来被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光伏企业虽多,但很少有实力能够对硅材料进行生产和提纯。

      不仅是光伏产业,包括大飞机制造中的主要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的航天技术新材料等等,我国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国务院去年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明确部署: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这一点关系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

      因此,要想让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尚需要时间。而要改变人们习惯的粗放式经营思维方式,痛苦难免。

      稳中转型

      发展是硬道理。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转型也需要在发展中实现。无论发展还是转型,宗旨是求质量,包括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

      近期召开的发改委工作会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是要扩大内需,增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加强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为扩内需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及时开展民间投资新36条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体制,也包括官员考核指标”,张卓元表示。

      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内在需要,也是外在要求。随着入世10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从直接的数量上看,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改革,国务院各部委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达到1992项,占原有4100余项的近50%。同时,入世使政府对企业从差别管理走向平等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

      另外,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更加科学和艺术。尽管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定调相比去年没有变化,但是字里行间的微妙调整依然表明,宏观调控目标已经生变。如,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由去年的“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变为今年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

      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解读为,‘稳增长’被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表明在通胀下行、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加强、全球各国均开始关注增长的趋势下,政策重心已经明确从‘控通胀’向‘稳增长’转移。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也是政府重点考虑范畴。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明年要尽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综上所述,明年的中国经济,仍然是在健康发展中痛并快乐地进行转型,预期内的和无法预料的矛盾和困难仍将考验中国经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通胀回落到4%左右,仍将是在全球经济气候变冷的环境下,中国送出的一份温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