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二十
李国旺
老子认为,只有“清廉节俭”,管治者才会安心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境界,由此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保持政策稳定,投资者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就会减少,从而提高无风险收益。
一国经济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主要标杆有四点:
一曰“勤俭节约”。老子认为,治理百姓和尊奉天地自然规律,没有比无为而治、放权让利、轻徭薄赋更重要的了。要管治百姓,先管住自己贪婪的心、好动的手、乱说的嘴,才能少做错事。内心有“勤俭节约”的观念,行动上才不会动不动就去搜刮民脂民膏。欧债危机,质言之,就是国家政策铺张浪费的结果。
二曰“行善积德”。危机往往由贪婪与争强好胜之心引起。在老子看来,人类最大的敌人来自自身内心的贪婪。行善积德就是去“恶”从“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勇猛精进”地修正自己行为,积聚德行。
三曰“放水养鱼”。让利于民,民富,则爱国之心强烈,保家卫国,万众一心,国民一体,则民心可用,民气可聚,这样的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应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困难。
四曰“深根固底”。政策真正“利为民所求”,意味着国家力量深深地植根于百姓的需求中,植根于百姓的富裕中,而财富则是国家与民众交流的纽带。所谓“财散人聚”,要想让民众团结一心共抗外侮,管治者就得做“散财童子”,让民众过上好生活。
由此延伸,就国家资本而言,民富国强,只能建立在积财与积德基础上。积财为了救济与慈善,是发展生产、建立必要的国家储备。积德,是为了民众的生活安康。管治者提前做好预防各种灾害的储备,市场失灵时,国家政策就能及时调控,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或者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做好对社会的救济、保障、慈善。
另外,还需政府积极“有为”,承担公益事务是管治者的职责所在。重视在公益领域公共产品的生产开发储备与经营,既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又保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个民众既能自我创业又能没有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恐惧的国家,必是国家力量无所不在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敢于挑战这种无所不在的实力。
对机构资本来讲,要想保持基业长青,也需要积财、积德,防范风险,协调各方合力。
机构资本当然要赚钱,但要赚阳光利润,并承担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对上是合理合法纳税,对内是要照顾员工,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员工的关切才是机构发展的内在资源。同时,管理者还得照顾好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无论是积财而盈利,还是积德以服人,管理者都需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同时推进。在现代社会,节约就是节能环保,就是友好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环境伦理的组成部分。
风险预控机制,是现代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不可或缺的管理机制。制定风险预防的制度、机制、流程及操作手册,培训风险预防知识、购买必要的保险、提取风险准备、建立预防队伍,这都是为了让正面力量扩展而减少负面作用。
只有各方利益在积财中得以扩展,各方利益在积德中得以保护,各方利益才有可能顺利协调。也只有当各方利益能顺利协调时,各方力量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力量的乘数效应才能发挥作用。当机构内外的力量形成乘数效应时,机构就能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利润,就能形成无人能及的竞争优势。
新管理战略理论认为,在竞争中胜出者,无竞争也不竞争,放弃价格竞争与差异化竞争,重新开发与组合现有资源、技术、市场,形成新的资源、渠道、管理、品种结构,开拓无人竞争的新市场,便实现无人能超越的高利润。机构管理者协同各方,是新环境下组织成新合力的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秩序的加减乘除,是重新发现、扩展、组织新的市场,进而放弃竞争,超越竞争。
对投资个体而言,财、德、红、专四方组合,是个体修身齐家的好办法。
儒家并不反对平民发财,这一点与道家异曲同工。孔子不反对人们在国泰民安时发财,如果不能在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时发财,反而是可耻的,因为这时发不了财,肯定有自身的原因。
当然,做好规划与风险控制,是积德的具体措施。再好的念头,也要通过具体实践操作,通过一定的盈利模式,才能实现持续经营与持续盈利。在这个过程中,一手抓盈利,一手抓风控,才能让个体在生产与生活中逢凶化吉,吉祥平安。在老子看来,规划与风控并重的学问,是真正实现发财与积德并举的道理。
老子反对管治者管理者自作聪明,在群体面前指手画脚,也反对个人生活中过分耍小聪明,而是希望个体多些笨拙,少些狡诈。只有厚道重义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形成无人可及的气场,即信誉、品牌等。重道义、讲信誉、树品牌,以道义为本,个体的信誉才能播于四海。
概而言之,最成功的投资人,必定是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