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其他股权融资计划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虽然是相对“柔和”的可转债方式,但市场对于中国平安昨日抛出的再融资方案,依旧是“用脚投票”。这多少让中国平安管理层有些始料未及:预计一年后才会实施的融资方案,被“谈再融资色变”的市场提前放大了效应。
“发行可转债有较长的延后期,公司预计最早明年三季度才会发行。且转股时间也较为分散,摊薄效应也是逐步的。”在昨天上午召开的两场分析师及媒体电话会议上,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和首席财务官姚波一同披露了融资细节,并坦言除可转债之外,目前在A、H股都没有股权融资计划。
因为业务快速发展、股市萎靡不振,市场对于中国平安再融资一事一直都有预期。虽然从方案的出台到宣布仅一个月,但从方案细节中不难看出,为了能够尽快获批并减少对市场的影响,中国平安试图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
这主要表现为:方案通过设置特别条款,打了政策“擦边球”。平安此次发行可转债的初衷是筹集资金,计入偿付能力资本。但据记者了解,理论上来说,可转债在转股之前不可直接计入偿付能力资本,而转股周期较长就会影响到平安一段时间的偿付能力。
于是,中国平安很“巧妙”地将融资方案进行了调整,具体表现为:设置了特别条款,即将此次A 股转债持有人索偿权位于普通债权人之后,类似于次级债,中国平安内部将此称为“次级可转债”。调整方案的意图不难理解,平安借此期望能得到监管认同,直接将此资金计入偿付资本。
对于本报提出的“特别条款能否得到监管认可”,任汇川回应称,“我们有留意到保监会有关领导近期在公开场合的一个讲话,即保监会正在研究建立更完善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机制,丰富保险资本补充的金融工具。我们正在积极寻求得到保监会的支持,争取这部分可转债直接计入偿付资本。”
对于为何在A股、而不是在H股融资,任汇川称,目前在港融资有一定难度。首先,港股公开募集需国有股股东同意,否则无法进行(涉及国有股转持问题);其次,对外发债需要国务院和发改委批准,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可操作性不强。
可见,“可转债”是中国平安在考虑了各种融资方案之后作出的选择。而从对市场冲击的力度来看,可转债从启动、申请到实际发行需较长时间,预计从董事会决议到转股期开始需一年以上,对股东利润摊薄效应也是温和且逐步释放的,相比公开增发,市场冲击较小。
但昨日的股价反应,显然超出了市场的预期。中国平安A、H股分别下跌5.2%、2.65%。一位投行研究员分析说,除抛出再融资方案外,昨天中国平安A股大跌亦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是楼市政策继续从紧,地产板块领跌伤及其他大盘股;二是本周央行正回购操作暂停,使得市场对近期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落空。
在他看来,“弱市融资对股价确实有负面影响,但此次融资方案本身对中国平安H股股东的摊薄因素更大,但昨日H股跌幅却低于A股跌幅,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平安A股股价的大跌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