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年终特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基金频“踩雷” 天灾还是人祸?
  • 基金离参与
    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多远
  •  
    2011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基金频“踩雷” 天灾还是人祸?
    基金离参与
    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多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离参与
    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多远
    2011-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在今年众多踩雷事件中,基金往往扮演了“被动挨打”的角色。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针对上市公司所提出的“建议”往往被“等闲视之”。尽管贵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参与主体之一,基金在提高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话语权方面却依旧任重道远。

      分析人士称,国内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具有一定困难。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情况较为普遍,不像海外成熟市场一些企业股权结构较为平衡。因此,如无诸如融资之类的特殊需求,平时基本不会太在意机构投资者的建议。

      该人士表示,基金从“逆来顺受”到“主动出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期发生的重啤事件中,基金在上市公司眼中的博弈能力可见一斑。重庆啤酒19日晚间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同意大成基金提议,拟召开股东大会审议罢免其董事长议案。公告显示,重庆啤酒董事会在12月12日收到大成基金发出的提议。大成基金作为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关于免除黄明贵先生董事职务的议案》。

      大成基金在第二个跌停板当天即作出上述提议,但重庆啤酒董事会直到第九个跌停板才予以响应。

      联想此前双汇事件中,某牵涉其中基金公司高管层表示将赴双汇交涉,但希望媒体“低调配合”,免得过于“刺激”上市公司使得谈判难以进展。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较为悬殊的地位差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在“争取主动”过程中也面临潜在的被质疑内幕交易的风险。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海外确实有比较强势的基金,买了上市公司股票成为大股东,然后指派董事参与公司的经营,但这在中国暂时还不太现实,派董事参与公司经营,变成知情者,如何避免内幕交易是个问题。

      所幸,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构在提高自身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话语权方面的尝试也屡见不鲜。在去年3月3日双汇发展临时股东大会上,持有双汇发展的基金几乎全部到场,集体反对“双汇发展放弃对10家参控股公司股权的优先受让权”。集体否决双汇议案成为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表示,公司质量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良好的公司治理与成熟的资本市场互为前提。目前我国企业素质远未达到世界一流,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共同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他表示要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审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中的作用。

      分析人士称,在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基金应顺势而为,走出老套的江湖信义逻辑,打破苟且经年的“寻租——共赢”模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与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其所期盼的市场号召力才有望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