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也许中国经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至少11月份的大宗商品进口数据如是反映。随着国际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中国“逢低买入”,近期进口量随之攀升。
需求是影响未来商品走势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世界最大进口国之一,中国的需求显得尤为关键。进入2012年,中国需求能否回升,能否如愿托住大宗商品价格?
11月份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增
铜、铁矿石、糖、棉花等大宗商品今年11月份的进口量大幅增长,且逼近历史纪录。专家解读称,这是由于9月和10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外差价过大,贸易商有利可图,因而加大跨市套利和过境贸易。
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精炼铜进口量跃至34.4万吨,同比增加48%,环比增加16%;11月进口铁矿石6420万吨,较10月份增加了29%,为当月历史第三高水平。
中国11月份进口食糖41.8万吨,同比大增17倍之多;11月大豆进口量为570 万吨,同比增长4%;11月份进口棉花12.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2 %。
11月份,中国进口天然橡胶24万吨,同比大增29.79%;原油进口量总计226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8.54%。
由数据可见,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说明中国需求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差。
南证期货分析师徐蔚表示,近期中国进口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外盘商品暴跌导致内外盘价格拉大,进口收益明显。尤其是白糖、棉花、铁矿石等品种的进口价格明显低于国内价格,进口利润增加,自然有买入需求。
中国式“逢低买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逢低买入”也要区别看待。有些是私人行为,比如铜的进口。有些则与国家行为有关,比如白糖和棉花。
由于铜一直是中国民间的投资工具,进口铜一部分用于投入制造业,一部分则流入“融资铜”市场,囤进贸易商的仓库。“下半年中国铜进口量增大,一方面由于‘融资铜’的需求;一方面则是受价格大跌后的补库需求推动。”东亚期货分析师贾铮表示。
那么中国进口铜主要流向制造业,还是用以投资?对此,贾铮称,就观察的数据来看,中国大部分的铜进口量,还是被消化到实体经济中去的,囤货的量毕竟只占极少数的部分。而且就算是“融资铜”进口的量,还是在国内现货市场出售,并最终流入到实体企业之中。因此,投入制造业的比例远高于投资的比例。
“棉花和白糖的进口量大增,和国内低价买进以充实国储有很大关系,这是阶段性的需求大增。”国元海勤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姜兴春表示。
以棉花为例,由于国家收储价的支撑,国内现货价格在19000元止跌回升,而外盘主要港口报价最低在16000/吨以下,进口利润丰厚。国储棉利用国际低价采购100万吨外棉,导致近期进口量大增。
能否托住大宗商品?
诚然,11月单月进口量有了明显突破,但从全年来看,今年前11个月大宗商品的进口总量大多数呈现下降趋势,仅有棉花、橡胶等品种的进口总量实现了同比增长。
需求是影响未来大宗商品的走势重要因素,而作为世界最大进口国之一,中国需求显得尤为关键。展望2012年,认为全球经济低迷将导致需求继续下降的大有人在,而认为中国需求将温和回升的也不乏其人。
乐观者称,2012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商品补库需求等因素将推高中国的进口量。分析师徐蔚认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长主要取决于融资环境,2011年过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大宗商品需求,而这方面将在2012年将得到改善,因此商品整体需求将得到恢复性增长。”
铜和大豆等两大进口商品的需求被业内看好。光大期货分析师许勇其表示,三大因素决定明年铜进口量将超今年。首先,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明年进口铜盈利的时间窗口同比今年可能要增多,进口商盈利维持较长时间,给进口带来便利;其次,国内货币政策若出现局部微调,资金流动性增加,融资需求可能较今年更为突出;第三,上游炼厂原料库存普遍处于低位,明年下游消费亦有补库的需要。
对于2012年大豆的进口需求,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黄志强认为,由于中国大豆产量同比下滑,国储又存在补库需求,因此,虽然面临全球经济持续疲弱的抑制,大豆进口需求方面可能较201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从宏观角度看,由于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支出增加等因素,仍将推动包括豆类油脂在内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而悲观者则称,明年全球经济尚难复苏,抑制需求增长。倍特期货分析师李攀峰称,包括大豆在内的一些商品,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确实在缩减。在经济环境未现好转的情况下,明年中国需求的增速将下降,但总量是否下降尚不能判断。
姜兴春表示,“从长期看,低价进口商品将对国内市场形成压力,国内商品价格下跌,抑制市场需求,全球需求也将受到中国因素影响,维持低位震荡。中国需求在2012年度还会维持较低增长态势,程度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和国内经济转型是否成功。”
橡胶成为较不被看好的品种。虽然临近双节,但轮胎企业并未出现往年大量买入备货的情况,成交依然清淡,青岛保税区库存量持续高位运行,部分货物滞留港口。宝城期货分析师陈栋表示,在下游轮胎需求疲弱、高库存压制及经济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国部分买家已经出现采购天胶违约迹象,预计明年天胶进口量将会有所减少,胶价也将呈现易跌难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