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论一瞥
《经济学家》1月7日社论
营救伦敦金融城
英国一直都是资本的世界级中心,但现在这一优势正在削弱,这将是个错误。唐宁街现在的政策打击了英国金融业。首相卡梅伦领导下的各部长吹嘘他们为重新平衡经济所做出的努力,即将经济从“狡猾的金融业”转向“老实的制造业”。伦敦以很多标准来衡量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削弱伦敦的金融地位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或者说至少不符合英国人的利益。对银行更好的管治当然是必需的,特别是出于保护英国纳税人的利益。但让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聚集地熄火,绝对是愚蠢的。
金融业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因为它是利用存款的最佳渠道。英国擅长此道,在丰富多样的金融市场引领世界。伦敦城的竞争优势在英国贸易平衡中表现明显。金融服务和保险带来的出口盈余,在2011年前三个季度占到了GDP的2.6%。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甚至美国也赶不上英国金融在贸易平衡中的表现。
然而伦敦金融城现在受到两大威胁。一种威胁人们无能为力,那就是新一年伦敦城业务必将萎缩。金融就业人数将继续下降,全球金融热度也难以回升。但另一种人们可以扭转。如果有正确的管治、税收和移民政策,伦敦金融城将继续保持难以撼动的竞争力。不能因为金融业有风险就拆分业务,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平就对金融家征收重税,老一辈金融家住在伦敦、喜欢伦敦,他们不会因重税而离开,但新一辈却有更多选择。开放的移民政策也是吸引优秀金融从业者和资产的重要保证。当一国经济表现出先天的竞争优势时,经济就运转良好。英国有发展金融业的历史和经验,政策制定者应该发扬它而不是摒弃它。如果继续错误的政策导向,英国终将发现他们会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贺艳燕 编译)
《新闻案内人》1月6日评论
日本经济如何超越空洞化
日本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猛增,很多人担心这会导致日本“产业的空洞化”。日本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六大困难(高法人税率、高劳动成本、严格的减排目标、自由贸易协定的迟缓、日元升值、震后电力不足)又加速了这一趋势。为了克服这一空洞化趋势,重新激发日本经济的活力,战后亚洲的“雁行模式”经验值得参考。
雁行模式的特征之一是,相关国家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将衰退产业向国外转移。在此过程中,各国根据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各自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追赶国家和被追赶国家均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将成为亚洲地区动态发展的原动力。为了维持雁行中的领先地位,日本可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培育优先新产业,而不是保护旧产业。尤其要重视经济的服务化和脱工业化。
第二,优先对内直接投资,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同时,积极吸收国外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而言,对日投资是其获得技术和品牌的有效手段;对日本企业而言,吸收中国的投资,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又可以涉足中国市场。
第三,优先在日本生产后出口,而不是在国外生产。之前,很多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生产而不是在日本生产后再出口到中国,其原因之一是贸易壁垒。所以,日本政府必须推进自由贸易协定(FTA),创造自由贸易的环境。尤其要跟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日本企业而言,中国不仅仅是产生基地,而且是可与美国匹敌的最终产品的市场。
(作者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关志雄,梁宝卫编译)
《华尔街日报》1月6日专栏文章
幸运要与澳大利亚说再见了
当回顾2011年时,少有国家能以完好者的面目登场,只有澳大利亚确实是个例外,2011年澳大利亚增长高于平均水平,货币有力、银行稳定,同时因相对低的贸易额与GDP的比值,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不易受全球市场衰退的影响。
然而,幸运之神在2012年可能要和澳大利亚说再见了。首先来看澳大利亚的大宗出口商品价格,铁矿石现在是每吨138美元,十年前每吨13美元。电煤现在每吨115美元,十年前每吨29美元。黄金现在一盎司1600美元,十年前一盎司280美元。液化天然气每千立方英尺价格现在高达450美元。
但2012年大宗商品的价格行情还会持续增长吗?生产者的假设是,来自中国增长的需求会继续保持商品价格的上浮。但中国的增长速度在减缓,并正逐步从矿产资源密集型的基础建设向日常消费和服务业转变。而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矿产的吸纳,根本抵消不了发达国家因衰退对矿产消费的乏力。
澳大利亚对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赖度很大。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打击必然不轻。澳大利亚累计的对外负债占到GDP的60%,银行放贷40%的资金来自于海外借款。这一金融处境也绝不是安全的。同时,澳元的升值也伤害了澳大利亚本土制造业和旅游业。
当然,面对危机,澳大利亚也有很多缓冲,如银行的外币借款被隔离、货币的自由浮动方案、减息的可能性、居民存款上升、现金充裕的矿产企业以及政治稳定等等。但澳大利亚经济的脆弱性的确比想象要严重。
(作者系《华尔街日报》驻香港记者、知名专栏作家菲利普·鲍林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