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许家印:楼市“极寒” 2012年继续以价换量
  • 渡尽劫波 畏者无祸
  •  
    2012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许家印:楼市“极寒” 2012年继续以价换量
    渡尽劫波 畏者无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渡尽劫波 畏者无祸
    2012-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于兵兵 ○编辑 王晓华

      ■记者手记

      ⊙记者 于兵兵 ○编辑 王晓华

      

      有一位资深投资人,对认识企业价值有独特一套。他并不看重企业财务报表,因为在他看来,目前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都可以技术化处理,成为按照公司董事会要求来编制的宣传品。

      而他的独门绝技是参加股东大会和拜访公司,直面企业负责人,观察其言谈间的细微表情变化,及情绪化的语言。因为从心理上讲,一个人的潜意识或真实想法往往会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面对许家印时,笔者认真“阅读”着这位房地产风云人物在侃侃而谈时的神态变化,语气与情绪,希望了解最真实的房企生存状态。因为这一点,无论对于房地产市场投资者,还是关注整个中国经济的资本市场来说,都至关重要。

      根据刚刚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52个城市房价环比下降,降价城市数量比11月又新添3个。2011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了27194万平方米,比2011年11月末又增加1763万平方米。商品房存量再创新高。其中1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高达5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近40%。一线城市中广州、上海、北京的库存平均增幅同比增长约五成左右。

      宏观数据背后,是每个企业鲜活的生态演绎。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降价,手里的可售存量又在不断增加。加上企业自己的还贷压力和经营成本高企,房子卖不出去的直接后果是项目“难以为继”。于是亏本抛售、减员缩编等做法在市场上大量出现。

      而房地产企业对市场又到底是如何判断的呢?总结下来,现在无非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房地产黄金十年根本性结束了,未来房地产项目的启动成本和入市门槛会大幅提高,企业利润率将大大降低。暴富时代就此终结。另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有刚性需求和城市化进程的支撑,一旦限购解除,楼市成交会骤然活跃,房地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在这种楼市最微妙的转型期,我们采访到了房地产业的风云人物——许家印,希望在他这里可以找到些答案。

      记者面前的许家印,表情里没有了2008年时资金危局时的紧迫,也没有2009年上市时的兴奋,更多的是一种“渡尽劫波”的理性和平和,及看透时局的坦然。

      许家印不是上述两派的任何一方拥趸。在他看来,形势是很差的,企业一定要稳中求生。但形势又是乐观的,因为中国大量的住宅需求尚在,只要企业深谋远虑地筹划,严格控制风险,仍旧大有可为。

      即使对于近期网上流传的恒大裁员30%,许家印仍然直面回答。“文件是我签的,没有错。”许家印说。不过根据他的解释,30%这个数字并不是指裁员,而是对编制的调整。“原来我们为了应对快速扩张,制定了80%的扩编制度。即在实际需要10个工作岗位的时候,按扩大80%的数额来招人,也就是招18个人,因为项目在不断扩张,需要有后备力量应对岗位急剧增加的需求,另外也是为每年一定比例的淘汰制度提供竞争基础。而从去年开始,恒大制定了稳健经营的战略,80%的扩编指标减少30%,只留50%的扩编名额,也就是说还要再招5000人。”这也就是说,恒大并没有因为市场形势不好而大幅裁员,稳定发展的基调没有改变。

      恒大今天的稳健作风一定程度上源于2008年那场惊心动魄,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的上市风波。

      1992年至1994年,年仅30多岁的许家印,在做了十几年钢铁公司车间主任后,下海试水房地产,并于1997年成立了他的恒大集团。此后,这个小公司一路发展,由40多人到了今天的3.2万名员工。截至今天,恒大经过六个三年计划,由快速扩张期向稳健发展期过渡。期间的2006至2009年,可以说是恒大的“蝶变”时期。

      2007年,已经在土地储备上做足准备的恒大开始冲刺香港上市,却因为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而受阻在上市路上。彼时,许家印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挑战和危机,用他的话说,是万事俱备,东风却不来。终于,在2008年6月,其费尽周折地募集到了5亿美金,令企业安然渡过资金缺口期。此后,随着楼市回暖,其百亿销售回款到账,终于渡过了恒大最残酷的“寒冬”。

      2009年11月5日,恒大在香港上市,许家印一举登顶中国首富。此后,恒大继续高举高打,快速扩张,并在2011年实现销售面积全国第一,土地储备1.3亿平方米,房地产项目187个。

      而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恒大在2011年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这些炫目的数字,而是其率先降价的敏感。“许家印已经变了。经过了2008年,他的性格里少了一丝天不怕地不怕的激进,多了很多谨慎和敏感,更加成熟和理性。相比于没有经历过危机的企业,恒大更看重稳健的重要性。所谓畏者无祸。对市场一定要心存敬畏,或许才是这一轮房企安然过冬的上策。”一位了解许家印房地产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