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李书福的管与不管
  • 超越速度激情构建中国经济安全航道
  • 设置房价之“锚” 把握调控力度
  • 全球航企超六成利润中国造
  • A股重整旗鼓之路:监管回归,市场回归
  • 日本国债:向左?向右?
  •  
    2012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李书福的管与不管
    超越速度激情构建中国经济安全航道
    设置房价之“锚” 把握调控力度
    全球航企超六成利润中国造
    A股重整旗鼓之路:监管回归,市场回归
    日本国债:向左?向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A股重整旗鼓之路:监管回归,市场回归
    2012-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 岭

      ⊙秦 岭

      

      沪深A股市场连续两年领跌全球资本市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都“很受伤”。大家都很困惑。

      是经济基本面不行吗?显然不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的GDP增速徘徊在3%以下,而中国连续多年GDP增速保持在10% 以上。尤其去年以来,欧债危机越演越烈,中国已成挽救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

      是资金面过紧吗?也不是。与2009年底相比,去年美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加了约20%和10%,而中国增长了约40%。去年底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和储蓄存款余额分别高达79.5万亿和33万亿,远超16.4万亿元的A股流通市值规模,实际和潜在的资金供给并不少。

      是新股发行过多过快吗?2001年至2011年,A股累计融资3.96万亿人民币,同期美股累计融资1.76万亿美元,融资金额、上市数量都远超A股。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答案是:市场的扭曲和监管的缺位。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二级市场是市场化交易;一级市场却是行政审批制。非市场化的发行机制和二级市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相悖,给A股市场带来了诸多弊端。

      股市具有极强的财富再分配功能,从世界各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演进历史来看,监管部门的核心定位是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但在行政审批、监管缺位的发行机制下,上市公司违规违法成本太低,这为各种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也为冒险家们提供了实现一夜暴富的“合法”途径。在权力寻租的竞争中,劣质公司寻租的能力和紧迫性要远远大于优质公司,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因此会失去效用。

      因为监管的缺位,各利益团体围绕发行上市形成了一条关系紧密的利益链,想方设法抬高发行价,遂使新股首发市盈率居高不下,中小投资者最终成为这种扭曲的新股发行价格的牺牲者。

      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必然导致二级市场以讲故事的炒作为主,市场估值体系混乱。擅长讲故事、编造题材的概念股成为市场明星,估值居高不下,而业绩稳定的蓝筹股、绩优股的估值则长期处于底部。又因为退市机制迟迟难以真正建立,只进不出的市场供求自然失衡,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因此屡遭重创。

      有鉴于此,数千万投资人眼下对沪深A股市场的共同心愿是:监管回归,市场回归。由此,笔者提出放开发行、严审上市、加强监管三条建议。

      放开发行,就是采取市场化发行方式,将IPO 由审核制转为向交易所的注册制。让企业自主选择要不要通过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能不能经得起严格的监管,能不能承受违规违法所应承担的代价。而能不能发出去,以什么价格发出去则由市场决定。但一家公司能否顺利上市、能否经得起监管检查、能否卖个好价等诸多因素都不确定时,就要承受可能发不出去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企业到海外市场发行常会终止发行的原因,也是在海外市场首发发行市盈率大大低于A股的原因。

      在市场化发行机制下,非得建立规范严格的上市审核机制不可,这需要将发行和上市环节真正分开,适当拉长发行和上市之间的时间跨度(比如六个月)。公司发行完成之后能否进入上市程序,交易所要严格履行审核职责,并相应承担审核责任。如果上市公司违反发行时的承诺或被发现有造假等违法行为将不得上市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上市前编造报表、上市后迅速变脸的现象,而且能促使参与发行者在评估企业价值时更加审慎,真正消除一级市场定价过高的情况。

      证监会的职责是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定、高效的市场化运行。只有在市场化发行制度下,证券市场才可以回归健康、稳定、高效的市场化运行;证监会才可以独立地、客观地、公正地履行对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全过程的严格的监管职责。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恒定法则,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特征。而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就是要维护证券市健康稳定高效的运行机制,保持优胜劣汰的生机活力。具体说来,就是要真正建立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通过严格的监管,确保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受任何违规违法行为干扰和驱使,在源头上把不够IPO条件的公司挡在门外;将由于经营不善而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退市,使证券市场真正成为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竞争、遵纪守法诸项能力的试金石,投资者放心的投资场所。

      沪深A股市场曾经历过一次体制性变革,那就是股权分置改革。笔者相信,发行体制回归市场化的改革,一定会为中国股市赢得充满希望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