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农历春节前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召开了两会。从会上传出的经济数据看,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除东部少数地区外,各地增长速度普遍比年初报告预计的要高出1至2个百分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增速还要高一些。对今年的经济增长,虽然大多数地区出语谨慎,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和未来趋势有所保留,但仍十分突出“稳中求进”的“进”字。
这意味着什么呢?有这样几点很值得一说。
一是对GDP要有实事求是的认识,不能凭一时感觉说门外话。记得去年两会期间,有分析人士撰文称,要淡化GDP意识,追求幸福指数。有人甚至断言,唯GDP论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种时髦。但是比较一下当时各地定出的指标,就可以发现不完全是那么回事。现在,一年执行下来,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年初指标,表明增速仍是很重要的。
比如,2011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速是16.5%,与天津一起暂列全国第一,比年初13.5%的预计值高出3个百分点。2012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速仍预定为13.5%,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估计这个预计值仍会被突破。同样,2011年陕西省的经济增速是13.8%,预计2012年仍为13%左右。青海省2011年的增速是13.5%,预计2012年为12%。各地今年定位都比较高,并有可能突破。
再看东部地区的情况。广东省2011年的增速是10%,预计2012年是8.5%;上海市2011年的增速是8%以上,预计2012年是8%左右;北京市2011年的增速是8%,2012年也设定为8%;天津市2011年的增速是16.5%,2012年预计为12%。浙江省2011年的增速是9%以上,2012年设定的增速是8.5%。另外,像江苏等省虽然两会还没有开,估计数据也只会高不会低。
这表明,比较高的经济增速仍是有条件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必要的和必需的。首先,从中西部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后发地区,起点和基点与东部已开发地区有很大落差,因此无论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民生需求看,都有追赶的必要。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的历史课题还远远没有完成。其次,从东部已开发地区情况看,经济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的需求也很突出,也有再出发的需要。
把GDP指数与幸福指数对立起来的说法,多半是“书斋”之言,是不了解情况、不调查研究的结果。因为,中国目前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也只有4500美元,离富足的小康社会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更不用说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抱持“小富即安”的态度,不思改革进取,很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无长远幸福可谈。
二是对GDP构成要有新的认识。要放弃野蛮增长的粗糙做法,淡化、软化和美化GDP,而不是放弃GDP。近年来,有些分析人士似乎对GDP很反感,好像这是一个破坏人们幸福的坏指标。这是很奇怪的。其实,GDP指标只是观察经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本身并无好坏,更何况世界各地都在用,而且沿用已久,至少到目前为止仍是有效的度量手段。放弃GDP,用什么替代呢?
实际上在GDP焦虑后面,隐含的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焦虑,而不是对增长本身的焦虑。因为,既往的增长方式虽然有其历史的必然,但是现在的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改变势在必行。就GDP而言,需要进行淡化、软化和美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最终抛弃低效增长和无效增长,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所谓淡化、软化和美化GDP是指,要淡化不讲经济质量和社会综合效益的GDP,追求有品质的速度;要降低重化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过大比重,提升服务业占比,把过“硬”过“重”的GDP“软化”下来;要追求经济增长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让GDP“美”起来,因为美就是和谐。美的GDP不仅是更有效的GDP,也是让人愉悦的、幸福感更高的GDP。
由此来看今年的“两会”,很重要的观察点是,除了GDP速度,还要看其构成,看GDP是否“美”起来了,是否向“天、地、人”的“三和”境界又迈进了一步。那种片面否定GDP的做法,实在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