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A市场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券商唱多“红二月” 仍首选低估值品种
  • 数字背后
  • 每日关注
  • 央行新年首启正回购 资金面日趋宽松成趋势
  • 温州立人集团未了事:债权人忙维权 学校民办公助
  •  
    2012年2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券商唱多“红二月” 仍首选低估值品种
    数字背后
    每日关注
    央行新年首启正回购 资金面日趋宽松成趋势
    温州立人集团未了事:债权人忙维权 学校民办公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数字背后
    2012-02-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潘峰 ○主持 于勇

      

      有些公司上市后很快走向失败,有的公司还未上市就已经被定义为成功,譬如Facebook。

      美国时间2012年2月1日,Facebook开启了被称为互联网“超级IPO”的进程,从而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眩晕的数字:计划募资金额50亿美元,刷新了Google在2004年创下的19亿美元的IPO融资纪录,初步估值最高达1000亿美元,超过IBM和宝洁等老牌企业;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个人持股价值将高达280多亿美元,即刻跻身福布斯前十名,公司内将诞生上千名百万富翁;首位投资人彼得·塞尔,其最初出资的50万美元将获得约5000倍的收益,李嘉诚以个人名义购买1.2亿美元的股份,浮盈约7倍;媒体甚至大肆渲染这样的故事——曾为其总部绘制壁画的涂鸦艺术家,也因为当初选股票为酬劳而获利2亿美元。

      就Facebook本身而言,有些数字也是令人咋舌的,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4.83亿日活跃用户,Facebook平台有1000亿对好友关系,日均赞(Like)和评论(Comment)数量为27亿次,每天有近5亿用户通过700万个APP应用在Facebook平台上进行互动,2011年其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最后,Facebook做到目前这一切只用了7年时间。

      事实上,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发展路程,都伴随着一系列令人心驰神往、艳羡不已的数字。或许是我们阅读到的成功例子太多,以至于在研究判断企业能否成功时,脑海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浮现出成功后的情景,而这往往是由这些数字勾勒出的美化轮廓。于是,向往成功很多时候演变成了对数字的追求。

      可惜的是,对数字的追求从来都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扎克伯格自己说过,创立Facebook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找女朋友,到IPO时这一目标已经进化为“为了让世界更加开放和互联”。抛开这一宏伟口号不谈,扎克伯格从来都没有将财富作为他的目标,否则难以设想一个创业两年的年轻人如何能拒绝1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他在拒绝了Yahoo这一收购后说:“问题不在于钱,Facebook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想管理它,我想让它继续成长。”同样,1982年乔布斯在访问斯坦福大学时,对学生们提出的诸如苹果股价何时会上涨的问题一概置之不理,而是谈论对未来产品的激情,比如某一天造出和书本一样小的电脑。最后,他还问学生们“你们中有多少人试过迷幻药”这样的问题。

      成功可以被数字描述,但不会被其驱动。真正能驱动的是某种理想、理念,一种让你深信不疑并愿意付出全部激情的东西,而这是不能用数字表达的。

      或许,这是投资者在目前的中国最渴望找到的东西,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最需要的东西。

      我们很多人十分擅长在现状和“愿景”之间划出一条线,然后一步步向终点逼近,这种线性逻辑的基础是“愿景”可以用数字来定义。遗憾的是,这种“愿景”本质上仅仅是欲望,缺乏内涵、底蕴和驱动力,并不是通向成功之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现实中发现,大至国家、行业,小至公司、个人,很多管理、经营、发展的考核标准是建立在这种线性逻辑的基础上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或许是阻碍创新最主要的文化因素。如果我们要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探索些什么的话,改变“数字驱动”的商业文化应该是一种选择。看似疯狂,个性十足,但其背后有产业理想和商业伦理的约束,这样的商业文化才是培养成功企业的土壤。

      我们经常听到某个人说“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或者某个公司说“我要成为市值超千亿的公司”,或者某个地方政府说“我要建立交易金额超万亿的金融中心”。此时理性的投资者不应该简单地将此作为投资的依据,更不应该将其作为获利的目标进行倒推,这有可能犯下很大的错误。

      这是我总结的一条推论:当你发现投资对象的目标可以用数字完全概括时,那么它已经开始偏离成功了。

      (作者系易方达基金公司总裁助理、研究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