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产业纵深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视点
  • T7:钱沿周刊 聚焦
  • T8:钱沿周刊 广角
  • 伯南克再表“护盘”决心 “末日博士”附和唱多
  • 希腊减债谈判露曙光
    市场谨慎乐观
  • 从脸谱上市看创业板:一夜暴富只是传说(上接封一)
  • 中国证券业协会招聘公告
  • 环球速递
  •  
    2012年2月9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伯南克再表“护盘”决心 “末日博士”附和唱多
    希腊减债谈判露曙光
    市场谨慎乐观
    从脸谱上市看创业板:一夜暴富只是传说(上接封一)
    中国证券业协会招聘公告
    环球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脸谱上市看创业板:一夜暴富只是传说(上接封一)
    2012-0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脸谱上市看创业板:一夜暴富只是传说

      (上接封一)

      正是通过“创业板”这套正向激励机制,美国人将科技与资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家又一家科技型企业,一项又一项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不过,在大洋彼岸,人们的思维方式似乎有所不同。自A股创业板建立以来,有一部分人对这种创业激励机制始终心存疑虑,认为企业上市之后,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实现了“一夜暴富”,这样的分配方式有失公平。

      纵观全球创业板市场,企业成功完成上市之后,公司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身价倍增”确是不争事实。然而,创业者究竟是不是真的“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的字面意思,是指短时间内的财富拥有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通常形容个人财富急速增长。比如偶尔一次花两块钱买了彩票,却中了巨额奖金,称得上典型的“一夜暴富”。

      而创业者的巨额财富积累,并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截至目前,A股已上市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创业史都在10年以上。在这整整10年中,公司创始人和管理者经历了种种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困苦。十年方磨一剑,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一夜暴富”帽子扣在创业者头上,显然有失公允。

      

      “先富起来”体现双赢

      回眸创业板公司的草创历程,无不透露着创业初期的艰辛。

      1998年,吉峰农机在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百仁村正式运营,办公场所是一幢三层破旧小楼,夹在好几个废品收购站中间,一条臭水沟从公司门口流过,夏天蚊虫成群;超图软件创业之初,董事长与几个骨干一起,把中科院北郊的研究生宿舍当做食堂、宿舍和办公室;北京君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租用别人的空房,就连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办公用品都是创业团队贡献出来的。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草创阶段须克服资金短缺、人才不足、市场认同度低等种种困难,稍有不慎,创业即告失败,创业投资也将全部打水漂。

      大浪淘沙,就算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能脱颖而出,成功上市的创业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用“一夜暴富”来简单评价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创始人及管理团队,相当于把他们此前的努力全部抹杀,既不科学,也不全面。

      成熟资本市场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创业板的“创富机制”,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也有助于引导资本投向新兴产业,这是资本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掌握先进技术,通过个人努力发明新产品、新技术,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且又承担了巨大创业失败风险的人,在创业板上市之后“先富起来”,这也体现出全社会对科技创业型人才的高度认可,是社会与个人的“双赢”。

      

      诚实守法 回馈社会

      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创业板巨大的“创富效应”,确实让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有人错误地理解了创业板上市的意义,把企业上市本身作为目的:上市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不再努力经营和技术创新,而是安于现状,贪图享乐;有的高管在公司上市后就辞职不干,回家等待股权解禁,沉浸在变身“大富豪”的喜悦之中;有人则试图虚构利润、包装上市公司,通过造假的方式实现上市。

      这些做法,是需要坚决抵制和反对的。事实上,这些人也错误地估计了创业板的惩罚机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之后,创始人的股权有长达3年的限售期,这3年内,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股权不能变现,创业者拥有的其实只是“账面财富”。

      如果在上市之后裹足不前,企业盈利势必锐减甚至发生亏损,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用脚投票,创业板公司股价暴跌直至退市。果真如此的话,创业者的“创富神话”不过是“黄粱一梦”,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至于那些妄想造假上市、蒙混过关的人,须知纸包不住火,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严厉制裁。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毫无疑问,创业板推出后,确实能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更投入地经营好上市公司。在创业板挂牌的公司,已经从一个家族企业转变为了公众公司,创业团队从公众股东手中募集到了大量资金,就理应为公众股东的利益负起责任。

      其次,适当考虑从其他层面回报社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占有资源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资源更为稀缺。创业板的推出发挥了市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集中优势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为科技型新兴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创业团队率先富起来,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带动和帮助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呢。

      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和身家过亿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联手掀起了一场慈善风暴,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人和家庭参与,承诺捐出半数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数十个资产超过10亿的富豪或家庭在承诺书上签字。

      反观中国的富人们,对于慈善总是讳莫如深。2010年,巴菲特和盖茨来到中国,不少收到邀请的富豪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赴宴。

      我们认为,要求中国富豪捐出一半身家投身慈善的做法并不现实,但适度回馈社会也在情理之中。依靠创业板合法先富起来的人,于情于理,都应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多承担一份责任,哪怕只是一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