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实
席慕容曾哀叹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大部分时候,还没来得及留下些许笔墨,就被平庸和妥协尘封在岁月深处。不过,也有例外。
一个20多岁的小老师,带着些许愤世嫉俗,默默无闻地发表了一篇颇为离经叛道的学术短文;50多年后,因为这篇饱含创新思想的论文,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个大学生,则带着些许玩世不恭,激情四射地设立了一个颇为与众不同的社交网站。前者是科斯,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人;后者是扎克伯格,全球最大社交网站的创立者,眼下因FACEBOOK申请上市而即将坐拥数百亿美元财富。
横跨近一个世纪的他们两人如若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灿烂火花?单看之下,从不名一文到名扬寰宇,英雄少年的故事多少有些雷同。不过,如果用原汁原味的科斯理论去品味扎克伯格的创业神话,还是会得到一些独特而有趣的启发。而试着从科斯的视角去看扎克伯格,从企业的性质切入,从企业边界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潮流去审视FACEBOOK,用经济学的思考还原FACEBOOK的本色故事,会惊奇地发现:扎克伯格的成功,可能仅是个偶然。
在科斯之前,一个典型意义的经济学世界,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虽是两个独立环节,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有效搭建桥梁,价格机制自发配置资源,并最终促成供需匹配的市场均衡。但犀利的科斯却注意到一点:这个世界是从默认企业的存在开始的。
在传统经济学那里,生产者是谁并不重要,而科斯却认为,生产者是谁很重要。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生产者并不是一个个的个人或家庭,而大多是一群人集合的企业?科斯的答案很简单,企业更省钱。在科斯看来,市场的运行、即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是有交易成本的,而只要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组织生产和扩大规模就是有利可图的,企业的边界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
换句话说,只要某一商品市场中,这种对比足够强烈,企业规模就能不断扩大,直到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等于其所处市场的市场交易成本。从科斯的思想看现代企业的发展,强势企业往往诞生于成本对比强烈的市场之中。造就这种市场的,不是“企业家”,而是“宏观势”。
从表象看,成就企业神话的“势”有两种:一为“地势”,因为全球各个区域的市场交易成本却差异明显。市场交易成本高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需求激增,而供给方通过价格机制自发组织生产满足需求的难度和摩擦随之加大;另一类是在壁垒森严的某些专业市场,外部人难以进入,内部组织生产的门槛也很高。受益于“地势”,全球强势企业的演化和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二为“业势”,不同行业的市场交易成本是有差异的。成熟行业内,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较为稳定,生产要素融合,并共同生产出商品的过程更加顺滑,技术创新和应用也更加广泛,而较为充分的业内竞争则进一步拉低了市场整体的交易成本;新兴行业内,供给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生产要素的组织也更困难,技术则不断处于更新状态,竞争也不充分,技术垄断阶段性出现,
因此,新兴行业企业内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差距更为明显,这为新兴企业的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地势”和“业势”的表象背后,是“人势”。伴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满足需求的供给难度不断加大,高端需求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更加高昂。而在这些市场中,企业管理生产的成本优势相应越大,规模扩大的边界也相应越广。
从科斯的企业理论出发,扎克伯格的成功是偶然的,因为伴随着人类发掘自我、展现自我、便捷互联的需求不断上升,社交网站的市场空间甚至超越了搜索引擎。没有扎克伯格,还是会有另一个人缔造另一个类似的企业神话的。扎克伯克成功的偶然之处,正在于他恰巧在合适的时机进入了这个市场。
不过,更进一步深思,扎克伯格的成功又是一种必然。作为企业家,扎克伯格最伟大的特质在于“识势和顺势”。在FACEBOOK的招股说明书中,他直白地表明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此为识“地势”;他为潜在投资者描述了一个充满无尽可能的互联网社交市场,此为识“业势”;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强调,FACEBOOK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成就商业奇迹,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开放,用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展现自己,更好地获取信息并作出抉择,此为识“人势”。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势而为的企业家才能,注定了扎克伯格的成功。
科斯和扎克伯格的碰撞,是理论和现实的碰撞,碰撞的火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企业的本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其是否能更好、更持久地替代市场,只有尊重、发现并服务于人类需求向自由、尊重和本我等更高层次的演化,企业才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茁壮成长。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