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财经海外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温家宝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沪指周线六连阳 机构普遍看涨后市
  • 回良玉:千方百计保人饮保春耕最大程度减轻旱灾损失
  • 退市又何妨
  • 国税总局反避税 重点盯上跨国公司
  • 商务部力推产销对接支持成立首个冻品联盟
  • 日本政府表示不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
  • “增值税扩围”将全面铺开 北京已申请试点
  • 中方欢迎安南担任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
  •  
    2012年2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温家宝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沪指周线六连阳 机构普遍看涨后市
    回良玉:千方百计保人饮保春耕最大程度减轻旱灾损失
    退市又何妨
    国税总局反避税 重点盯上跨国公司
    商务部力推产销对接支持成立首个冻品联盟
    日本政府表示不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
    “增值税扩围”将全面铺开 北京已申请试点
    中方欢迎安南担任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退市又何妨
    2012-0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龚维松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回购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股票将其私有化——近日,这个善于制造新闻轰动效应的企业再次引人侧目。

      根据阿里巴巴公告,大股东阿里巴巴集团拟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购买其尚未持有的公司27%股份,收购价较停牌前的最后报价溢价46%,且恰恰与5年前阿里巴巴上市时的招股价相同。

      5年的时间并不算短。回想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时刻,笔者有幸见证那一幕。众多记者驻守在港交所局促的活动场地,就在开盘的一瞬间,阿里巴巴的股价一路蹿升,30港元的开盘价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

      一片惊讶声中,阿里巴巴演绎出了近乎完美的上市第一跃。当日尾盘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涨192%。

      而此时,持续发酵的美国金融海啸正虎视眈眈,全球经济随后便深受其害。阿里巴巴的上市时机堪称精准。身处香港街头,穿梭来往的出租车身都贴满了认购信息,阿里巴巴营造出的财富神话感染了整个香港。此后香港市场的IPO几乎停滞,阿里巴巴创造的溢价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5年后看恍然如梦,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尽管有人评价称,B2B公司上市近5年,马云等于得到了一笔十几亿的无息贷款。但马云曾对外透露,B2B业务的融资至今“一分钱也没有花”,并奉劝后来者“要想清楚再去上市”。

      从5年前抢在金融海啸来临之前,果断推进阿里巴巴上市,穿上过冬的棉袄,到如今选择主动退市,尽管有各种因素的考量,但经历了这几年B2B业务发展放缓、客户欺诈等问题,可以说阿里巴巴的道路也更趋于稳健。

      正如马云所言,“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子公司所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

      无论阿里巴巴,或是已经完成了私有化过程的盛大网络,一众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演绎出了不同道路。或如腾讯、百度等增长稳健,股价坚挺;或有一批问题公司受到“浑水”攻击,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而像盛大、阿里巴巴这样处于资本市场谷底的公司,选择主动退市,重新调整定位,未来仍有再上市获得高溢价的市场前景。如此也算得上“死得其所”了。

      眼下,资本市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解决好上市公司“生与死”的问题。资本市场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为千千万万创新型公司提供融资渠道,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形成上市公司“生与死”相互制约的市场运行机制:有本事发的就发,实在混不下去、或者不想混了,随时走人。

      倘若如此,大肆炒作ST股、重组等行为也可以休矣。如果上市公司都是“不死鸟”,股民当然更愿意相信神话,谁还会把价值投资当回事。